本报讯 今年以来, 我市实施“四化”工作法精准帮扶困难职工,截至目前,已争取上级财政资金170余万元,地方配套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帮扶、慰问全市企事业单位困难职工7400余名。
建立常态化摸排机制。我市建立困难职工动态监测机制,总工会、民政、医保等部门联动,通过入户走访、电话联系、信息采集等方式,对全市职工大额医疗支出等情况进行全面摸排,做到主动发现、及时救助、应帮尽帮,确保帮扶工作全覆盖、无遗漏。
推行公开化申报流程。建立“个人申请——单位初审——基层核查——集体复审——社会公示”五位一体的申报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建立精准帮扶档案。实行项目储备制,由基层工会科学编制需求预算,以项目化方式向市总工会申报。总工会汇总全市需求后,统一向省总工会申报,确保帮扶工作规范严谨、公开透明。
实施规范化资金管理。建立“事前预算——事中监管——事后评估”的全流程资金管理体系。项目资金批复后,我市统筹制定分配方案,通过查阅发放资料、实地走访等方式强化资金使用监管。建立定期自评机制,及时整改发现问题,同时主动接受经审、财务等部门监督,确保帮扶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构建长效化服务体系。积极推动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帮扶救助长效机制,创新开展在册在岗职工特别救助、结对帮扶、心理疏导等项目,构建物质帮扶与精神关爱并重的立体化帮扶体系。通过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方式,帮助困难职工树立信心、提升技能,促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帮扶工作既有温度、又有广度、更具深度。(本报记者 贾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