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3月31日5版头条报道
一叶知秋、草木皆兵、时苗留犊、嫦娥奔月……一座寿州古城,从两千多年的历史深处走来;一座八公名山,孕育着流传千古的思想精粹;一部《淮南子》,牢笼天地,博极古今。作为中国成语典故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淮南市近年来深入发掘成语典故厚重内涵,将寿州古城、八公山和《淮南子》有机整合,打造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化符号和亮丽的文化名片。
千年文脉,激荡一城一山一书
仲春时节,站在寿县古城墙的东门城楼,向东北方向眺望,八公山上一片郁郁葱葱,仿佛旌旗密布,那里正是淝水之战的古战场。
公元383年,一次以少胜多的军事战役便在这里发生。斑驳的古城墙仿佛述说着那段金戈铁马的历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一个个成语也回荡在耳边。
2018年,淮南市成功申报“中国成语典故之城”。近年来,该市高度重视地域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以成语典故为媒,打响“文化资源牌”,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故乡,历史上四次为都,十次为郡。
楚庄王令尹孙叔敖在寿县修治芍陂水利工程,比都江堰水利工程早300余年。孙叔敖一生劬劳,不积私财,妻与子衣食不足,遂有“优孟衣冠”这一成语典故流传至今。
与寿州古城相伴千载的八公山,是一座历史名山、文化名山。细说它的历史,“老当益壮”的廉颇,因奸人诽谤而“一饭三遗矢”;“三千珠履”夸富赵国,“当断不断”而身受屠戮的春申君黄歇长眠于斯,留下深切的历史遗憾。
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下炼丹著述,留下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成语典故,他和门客也创作出千古奇书《淮南子》,成为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2015年,《语出〈淮南子〉》成书。书中收录源自《淮南子》的成语349条,源于“淮南国”的成语29条,源于八公山的成语22条,成语主词条合计400条,与主词条同义或字序不同的有600余条,累计逾千条。
寿州城、八公山、《淮南子》,这一城一山一书,承载了厚重的文化积淀。楚风习习,汉韵流响,人们以成语典故为荣,传习不废。
前人为淮南留下了瑰丽的文化宝藏,今日的淮南也将成语典故融入城市景观和生活点滴。
古为今用,描绘转型奋斗愿景
作为资源型城市,淮南为全国提供了丰富的煤电能源。但煤电产业占比过高,也成为淮南发展的桎梏。如何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唯有转型。
“面对转型,很多干部当时可谓‘临渊羡鱼’……”淮南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出自《淮南子·说林训》的成语,充分显示了淮南干部曾经的迷茫。
近年来,淮南市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深入实施“产业转型、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修复、社会治理”五大攻坚行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以“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勇闯转型发展新路。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