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肾病:痛风引起的严重并发症需警惕

柳 云

版次:A03  2025年04月01日

痛风是各种原因引起血尿酸升高,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红、肿、热、痛,常见于大脚趾关节,也可见于膝、踝及手指关节等。该病常见于40岁以上男性、绝经后女性、高嘌呤饮食以及有家族史的人群。随着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而痛风性肾病作为其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如不加以重视会发展成慢性肾衰竭,最终需要依靠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因此,本文为大家科普一下痛风性肾病的相关知识,希望可以提高大家对这一疾病的认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一、痛风性肾病的基本概念

痛风性肾病是由于长期高尿酸血症导致血液中尿酸盐浓度达到过饱和状态,尿酸盐结晶会沉积在肾脏组织,引发炎症和纤维化、阻塞肾小管以及形成尿酸结石,从多方面损害肾脏,进而导致肾功能的减退。

二、痛风性肾病的症状及危害

痛风性肾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蛋白尿、血尿,可能伴有痛风发作(关节红肿痛)。随着疾病进展会引起肾功能减退,可表现出夜尿增多、高血压、水肿、贫血、乏力等慢性肾脏病症状,严重可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即常说的尿毒症,患者会进一步出现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最终需要依靠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至此严重影响了痛风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三、痛风性肾病的日常预防措施

1.调整饮食:控制饮食是痛风性肾病治疗的基础,患者需要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海鲜、动物内脏、肉汤、果糖类饮料等,多吃新鲜蔬菜,补充维生素和纤维素,适当饮水,促进尿酸排泄。由于酒精会影响尿酸代谢,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所以痛风患者应避免饮酒,尤其是啤酒。与此同时,要注意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宜选择优质蛋白,如牛奶、鸡蛋等,但不要过量摄入,以免加重肾脏负担。

2.适当运动: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患者平时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运动强度要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不要过度劳累。运动时间可以选择在饭后1—2小时进行,每次的运动时间以30~60分钟为宜,但在痛风发作期要避免运动,防止加重关节疼痛。

四、对于痛风性肾病治疗的常见误区

误区1:认为痛风是“小病”

认为痛风只是关节疼痛,忽视其对全身健康的影响。事实上痛风可能导致慢性肾脏病、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并发症,早期干预可以延缓甚至阻止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故应加以重视、积极治疗。

误区2:只在痛风发作时治疗

许多患者只在痛风急性发作时使用止痛药(如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发作结束后就停止治疗,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正确做法是急性期使用止痛药和抗炎药缓解症状,急性期过后长期规律使用降尿酸药物控制血尿酸水平、预防急性期反复发作,防止长期的高尿酸血症及非甾体抗炎药反复应用对肾脏的损伤。常用降尿酸药物有抑制尿酸生成的别嘌呤醇、非布司他,以及促进尿酸排泄的苯溴马隆和丙磺舒,因个人情况不同,具体用药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误区3:忽视饮食控制

很多人认为只要吃药就能控制痛风,忽视饮食管理,这种做法也是错误的。事实上饮食控制的重要性不亚于药物治疗,饮食控制是治疗的基础。

误区4:尿酸降得越低越好

过度使用降尿酸药物,追求极低的血尿酸水平,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我们建议血尿酸最低控制目标应小于360umol/L,不推荐长期维持血尿酸水平小于180umol/L。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随时遵医嘱调整降尿酸药物的剂量。

误区5:忽视药物副作用

长期使用药物但不定期监测副作用当然也是不对的。建议用药前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用药前后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服药后如出现副作用时,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痛风性肾病作为一种因尿酸代谢紊乱而引发的肾脏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具有严重威胁。相信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能够了解痛风性肾病及其日常防治等相关知识。希望大家积极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不要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也鼓励大家定期监测血尿酸、肾功能和尿常规等指标,从而有效预防和治疗痛风性肾病,保护我们的肾脏健康。 (作者单位系六安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