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国家更加安全、社会更加有序、治理更加有效、人民更加满意上持续用力,把平安中国建设推向更高水平。”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把人民群众对平安中国建设的要求作为努力方向,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努力解决深层次问题,着力建设平安中国,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平安中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重要理念和实践目标,其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深化,形成了多维度的战略意义。
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总体安全观”
政治安全是根本,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等领域的重大风险,维护国家主权、制度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党的领导是新时代国家安全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国家安全工作的正确方向,才能确保国家安全体系的有效运行。全面防范化解处置各类政治安全风险,在纷繁复杂的国际乱象和快速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中有力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如金融安全、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构建“大安全”格局,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复合型风险。
基层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
把共建共治共享作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实现途径和价值追求,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进一步形成。促进公众参与体制不断完善,群众参与渠道不断拓宽,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创新治理模式,推广“枫桥经验”,依托网格化管理、数字化平台(如“城市大脑”)提升基层矛盾预防与化解能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坚持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的同时,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实践所需新手段。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科学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鼓励社会协同参与,社会组织、公众参与治安联防、社区矫正等,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共治。利用科技赋能,通过“雪亮工程”实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运用AI、大数据预测犯罪热点;同时强化执法规范化,保障治理的公平性与精准性。
民生福祉与人民安全的“幸福感”
坚守公共安全底线,聚焦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民生领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权益。加大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司法力度,让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食品更安全、交通更顺畅、社会更和谐有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强心理安全建设,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通过社区心理咨询室、危机干预机制缓解社会焦虑。通过开展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服务行动,为服务对象提供便捷、专业的服务;并通过早期筛查、评估和干预,预防和减少心理危机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把生态安全纳入平安范畴,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纳入治理框架,通过环保督察、公益诉讼守护“绿水青山”,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