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精神是全民族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周恩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党政权统治中心的重庆暨中共中央南方局所辖地区,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红岩精神融入中医药大学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与具体措施,将红岩精神的内涵与中医药大学思政教育目标相结合,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等多方面提出融入策略,旨在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坚定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的中医药专业人才,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中医药大学肩负着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的重任,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上的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红岩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等教育资源,将其融入中医药大学学生的思政教育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红岩精神的丰富内涵
红岩精神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崇高理想、坚定信念、高尚情操和优秀品格的集中反映,其内涵丰富,集中体现为: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不折不挠的凛然斗志和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在当时异常艰难的环境下,红岩英烈们坚守信仰,不畏强敌,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不惜牺牲个人生命,展现出伟大的人格力量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二、红岩精神与中医药大学思政教育的契合点
一是理想信念教育。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从业者坚守信念、不断奋斗。红岩精神中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正不断激励着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树立为振兴中医药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目标,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未来职业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二是品德修养塑造。中医强调“大医精诚”,这要求医者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红岩精神所包含的崇高革命气节和爱国情怀,对于当代学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优秀品德,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医疗事业中始终秉持良好的医德医风。
三是坚韧精神培养。中医药学习和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红岩精神蕴含着不折不挠的斗志和顽强拼搏的意志,能够帮助学生在面对浩繁的中医典籍、复杂的病症诊治等情况时,保持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其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更好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三、红岩精神如何融入中医药大学思政教育
第一,优化课程设置,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医药大学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设置红岩精神专题讲解。教师深入剖析红岩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涵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讲述江姐、许云峰等英烈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信念对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同时,结合中医药发展历程中的坚守与创新案例,如古代医家在艰难环境下对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发展,让学生理解在不同领域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和共通性。此外,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适时引入红岩精神元素。例如在讲解中医经典著作传承时,强调历代医家如同红岩英烈坚守信仰一般,对经典不离不弃,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又如在讨论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医德要求时,联系红岩精神中的爱国情怀和为人民服务精神,阐述中医“救死扶伤”的使命与红岩精神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红岩精神的熏陶。
第二,打造校园文化,营造红岩精神氛围。一方面,在校园内打造红岩精神主题文化景观,如设置反映红岩精神的浮雕墙、建设红岩精神文化长廊等。这些主题文化景观可展示红岩故事、红岩精神解读以及中医药界与红岩精神相关的事迹或人物介绍,让学生在校园日常生活中随时受到红岩精神的感染和教育;另一方面,举办以红岩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如开展红岩精神主题演讲比赛,让学生通过演讲深入挖掘红岩精神内涵,并将其与中医药学子的使命相结合;举办红岩精神知识竞赛,促使学生全面了解红岩精神相关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
第三,开展实践活动,深化红岩精神体验。首先,组织学生到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邀请讲解员详细讲述历史事件和英烈事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年革命先辈们的艰苦环境和坚定信念。在参观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心得体会,组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将参观学习的收获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动力。其次,结合中医药专业特色,开展与红岩精神相关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到革命老区或贫困地区开展中医药义诊活动,传承红岩精神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将红岩精神融入中医药大学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打造校园文化、开展实践活动等多方面举措,使红岩精神在中医药大学思政教育中落地生根,从而培养出既具备扎实中医药专业知识技能,又拥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品德修养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
(作者单位系河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