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范红池 陈园园 蒋兆雷

版次:A04  2025年03月28日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理论总结,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事求是的哲学底蕴

“实事求是”最早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一文中所言“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是用于赞扬刘德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到明朝中叶,王阳明在朱熹所提出的“格物致知,在于致良知”以及先了解和明白道理,再去行动这一理念基础上,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实事求是”和“知行合一”的观点,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光芒。

习近平文化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鲜明实践特征,充分展现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实事求是”和“知行合一”的精髓在文化方面的创新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显著特征,“体”可理解为本源、本体,是一种内在的智慧,“用”可理解为使用、实践,是一种外在的效能。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势结合起来,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运用于指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体现出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性。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价值追求

《尚书·五子之歌》一书中提到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彰显了中国古代人文思想智慧。夏商时期,出现了民本思想的萌芽,但人们的思想仍局限在“君权神授”框架内。周朝逐渐认识到民众是影响国家兴衰的重要力量,提出“敬天”“保民”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等各派思想家提出的关于国家、社会和民众治理方面的见解虽不同,但在对民众的重视上保持一致。秦汉以后,在国家治理方面普遍重视民众的力量,如唐太宗在治国理政中领悟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真谛。

党的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文化利益,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坚持人民群众是一切文化创造创新的主体,彰显出人民性意蕴。“文化”即“人化”,目的在于“化人”。习近平文化思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掘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破了古代民本思想的形式主义倾向,实现了对传统“民惟邦本”思想的传承和超越。

三、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

曾子在其著作《礼记·大学》一文中言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个人的“身修”、社会的“家齐”、国家的“国治”和“天下平”三个维度出发,阐述中国古代先贤注重个人身心道德修养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德境界。《孟子·尽心下》一文中载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揭示了修养自身是实现家庭和睦、国家稳定、天下太平的基础和关键。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传承并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七个着力”重大要求,为进一步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思想武器。在新时代背景下,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和万邦的天下胸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对大同社会的追求和构想,这一美好的社会理想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礼运篇》中有所记载,书中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描绘出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协和万邦”出自传统经典《尚书·虞书·尧典》提到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种思想生动描绘出民众、家庭、社会乃至国家之间的和谐友好状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就是对“协和万邦”所蕴含的和谐、包容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加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同时,借鉴和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彰显出宽阔的世界视野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稳定的国际环境以及广泛的价值共识,充分彰显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和全球视野。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对世界各国文明传承和创新的重视、倡导,力求在求同存异、文明平等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各国传统历史文化,对话交流、互学互鉴,以实现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实现人类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筑牢人文基础、贡献文化力量。

(作者单位系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