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患者如何做好日常护理

谢祖迎

版次:A02  2025年03月27日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的心血管疾病,一旦发病如果不能够及时有效的干预,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对于心肌梗死患者而言,采取科学有效治疗后给予针对性的日常护理措施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康复,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将为心肌梗死患者及其家属普及日常护理知识,帮助大家了解心肌梗死的护理要点,从而促进患者的健康恢复,减少疾病的复发。

一、什么是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致使心肌发生缺氧或缺血而引发的心肌坏死,当发生心肌梗死后患者会出现胸痛等各种临床症状,比较不利于患者的健康,也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是导致人们猝死的最常见疾病之一。引起心梗的原因有众多,多数是患者自身疾病造成,再加上外界的刺激会导致患者急性发病。另外,对于熬夜、情绪变化及压力过大、不良饮食、天气寒冷等也会导致患者发病。

心肌梗死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胸痛,有些患者除了胸痛外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出冷汗、心慌、胸闷等等各种症状,心梗是一种急性的、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严重时危及患者的生命。

二、心肌梗死的病因

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众多,最常见的原因有:1.高血压:高血压会导致患者的心脏负担过重,长时间的高血压不仅会导致心力衰竭,也会引发心肌梗死;2.高血脂:高血脂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原因,由于高血脂会进一步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容易引起心梗的发生;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极其容易引发各种心血管病,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的血糖增高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到破坏,从而引起动脉硬化,导致急性心梗的发生;4.吸烟:长期吸烟患者发生急性心梗的风险大大增加,这是因为烟草中的化学物质会损害血管内皮,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5.肥胖:肥胖患者多数伴有高脂血症,是急性心梗的高危因素,增加心梗风险;6.缺乏运动:长期不运动会导致心脏功能的降低,也是导致心脏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7.不良饮食:不健康饮食,特别是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饮食是导致心梗发作的重要原因。

三、心肌梗死患者日常护理

1、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的控制高危因素是预防心梗反复的重要基础,特别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要加强疾病控制,按照医生指导进行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预防疾病的复发。

2、合理用药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按时、准确的按照医嘱用药极为重要,切勿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以免影响疗效或导致不良后果。应对每种药物名称、剂量、频率及用药时间做好详细的记录,避免用药不当,特别是不要自行更改药物的剂量或停药,以免影响疗效或引发不良反应,按照医生的建议用药,确保及时服药。

3、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

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对疾病的担心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及焦虑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的变化不仅不利于患者对疾病的治疗,也容易导致疾病的复发,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的重要性,及时释放自身的压力,管理好情绪,提升整体心理健康。

4、注重健康饮食

注重科学、健康的饮食,避免高盐、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选择低脂食物,如去皮禽肉、鱼类和低脂豆类、奶制品,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摄入,以补充纤维,控制血脂和血糖,减轻体重。饮食可采取少食多餐的原则,避免暴饮暴食。此外,烟草和酒精对心血管系统有害,注意戒烟、戒酒,以减轻心脏负担和保护血管壁,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心血管健康,预防疾病。

5、科学锻炼

心肌梗死患者运动要严格遵守医生的指导,急性期避免运动,稳定期患者适合轻度活动,如步行、站立和慢速骑行等有氧运动,运动要劳逸结合,避免过量运动导致不适症状。

6、提升睡眠质量

良好的睡眠质量能够保障患者健康,患者应当每天都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特别是要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助于维护身体健康。

总之,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的急危重症之一,该病往往发病急,病死率高,它的危害不容忽视,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心脏功能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为预防和管理急性心肌梗死,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日常护理方法,包括控制危险因素的控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健康饮食、合理用药、合理锻炼、按医嘱正确使用药物以及按时复查等,同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够更好的预防心肌梗死的复发,保障身体健康,提升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系广德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