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版次:A01  2025年03月27日

本报讯 按照“和‘莓’陈庙,果兴乡村”的工作思路,谢家集区杨公镇陈庙村采取“网格式”管理模式,组建草莓、无花果协会,成立党小组,分层分类全方位联系帮扶带动群众种植草莓、无花果等高效经济作物,初步形成了农业特色产业基地,走出了一条产业增收致富之路,2024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68.01万元,同比增长达200%。

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提升村民幸福指数。村支两委干部2017年带头种植“红颜”草莓,村党支部申请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共投入42万元,建设55亩示范大棚,采用“返租倒包”模式,租金收益直接惠及低收入村民,带动27户46人脱贫。目前,陈庙村已有千亩以上草莓种植基地,连片钢架大棚每年为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收5万元以上。最高峰时有200余户村民从事草莓种植,亩产突破4000斤,亩均收益达2万元,产品远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

以“八成熟采摘、不添催熟剂”为特色,陈庙村无花果主栽品种为“波姬红”,口感软糯、个大果甜,优于市场同类产品。通过“村党组织+公司+基地”的模式,该村进行技术推广、资金扶持和产业链延伸,尤其是种植户汤本双等致富能手,为本村果农提供高品质无花果苗和技术支持,使无花果种植产业发展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重要引擎。目前,全村10余家种植户栽种果树200亩,亩产5000斤,亩均收益可达5万元,共提供灵活就业岗位50个。

陈庙村还与周边乡村抱团发展,党支部筛选优质农产品,对接社区团购平台和企事业单位。2024年下半年,通过驻村工作队推广,各类农产品直接销售额达10万元。引荐周边种植大户与安徽理工大学、朝阳医院等单位开展合作,全年间接销售额突破700万元,同时整合周边武王墩、春申湖和汤王烈士文化园等旅游资源,推进产业融合,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休闲农业体验。

随着谢家集区“头雁领航”计划实施,陈庙村顺势而为,鼓励无瓜果、草莓种植能手传授栽培技巧。种植大户主动拓展销售渠道,引入烘干机等设备,开发无花果干、草莓果酱、膳食纤维等产品,提升附加值,助力乡村振兴从“输血”向“造血”转型。村委会利用集体资源,与第三方公司合作架设光伏板,每年获得分红5万多元,为公益性岗位工资发放提供资金支持。经村两委干部分析研判,村委会先后入股金大地米业、赫杨建材等招商引资项目,年均收益达4万元。下一步,陈庙村党支部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不断探索创新,通过“政府引导+合作社运营+农户参与”形式,整合散户资源,建立“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集约化管理平台,依托城乡道路建设发展采摘体验游,形成“批发+旅游”双轨销售模式,持续推动产业发展和村民增收,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本报记者 苏 强

本报通讯员 周辰骅 田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