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即患者受外界环境、自身情绪或病理因素等影响出现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的现象。此时患者心脏正常搏动功能停止,全身血液、氧气循环受阻,若停止时间较长则会导致体内重要器官缺血缺氧,造成患者死亡。溺水者常出现心脏骤停现象,面对这种较为紧急的情况,急救人员应在第一时间实施心肺复苏,尽快帮助患者恢复呼吸和心脏搏动以保护患者重要器官,如心脏、大脑等,促进患者自主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恢复,为患者入院救治打下基础,降低患者残疾或死亡的概率。
一、心肺复苏的重要意义
心脏骤停的患者很难依靠自身力量恢复正常呼吸功能,相关调查显示,心脏骤停4分钟内的抢救成功率约50%、心脏骤停6分钟内的抢救成功率约10%、心脏骤停6分钟以上的抢救成功率仅为4%、超过10分钟以上的抢救成功率几乎为0。因此,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有效实施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极大提升抢救成功率,减少心脏骤停对于患者健康的危害。对于溺水者来说,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不仅能够挽救其生命,还可缩短其机体各器官缺氧的时间,减轻因缺氧导致的重要器官功能损伤程度,保护患者大脑与神经系统,为之后的入院救治及康复打下基础,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治疗效率。
二、针对溺水者开展心肺复苏的流程与要点
1、快速评估现场环境
在对溺水者实施心肺复苏之前应环顾四周快速评估现场环境,判断是否有安全风险,如再次溺水风险、有害环境等。这主要为了保障救治时环境的安全性,避免二次伤害,确保救援人员与溺水者的安全。
2、检查患者意识和呼吸状态
心肺复苏仅适合心脏骤停的溺水者,因此救援人员应通过摇晃患者肩膀、大声呼唤患者名字等方式判断其意识状态,确定患者失去意识处于昏迷状态后,再次检查患者大动脉搏动和呼吸情况。可触摸颈动脉(喉结旁两指距离)10秒钟判断是否有搏动,同时观察患者胸部是否起伏、是否有呼吸声,如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方可进行心肺复苏。
3、实施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的关键操作即为胸外按压,执行按压时,需精确定位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两乳头连线中点),运用恰当的身体姿势与力量,以保证按压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血液循环。此外,人工呼吸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同样扮演关键角色,若救援者熟练掌握人工呼吸技巧,可在胸外按压后为患者实施。正确的人工呼吸能为患者供给必需的氧气,显著提升其存活几率。执行人工呼吸前,务必清理口鼻腔异物,正确开放气道,保持气道畅通无阻,防止气体泄漏,确保每次呼吸都能发挥效用,按压和吹气比为30:2(按压30次吹气2次)。
4、持续监测和调整
救援人员应注意,在心肺复苏操作的同时需关注患者状态是否有变化,包括是否恢复自主意识或呼吸能力,典型的表现有咳嗽、开口呼吸等。对于已经恢复自主呼吸功能的溺水者应停止心肺复苏,第一时间调整其体位,促使其咳出体内的水,同时观察患者表现,协助患者在安全环境中躺下等待医院救援。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救援者应通过检查溺水者脉搏的方法判断患者心肺功能、血液循环状态是否恢复。心肺复苏对救援者体力和技术的要求较高,有效的心肺复苏可拯救溺水者生命,若现场技术条件满足则建议多人轮换或协助,确保每次心肺复苏均达到理想效果。
5、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除心肺复苏之外,还可使用AED刺激溺水者恢复心脏电活动。AED用于溺水者无脉电活动的状态,此时患者心脏电活动存在但已缺乏泵血能力,使用AED有助于溺水者心脏恢复正常节律。救援人员应第一时间按照设备操作流程打开AED,根据指示正确粘贴电极贴片,而后听从设备指示,若需点击则按下除颤按钮。整个过程中救援人员应听从设备指导,确保每一步操作符合要求,避免造成二次伤害或救援失效。
综上所述,心脏骤停的具体表现为丧失呼吸、心跳停止,这也是院前急救最危急的状态。调查显示,心脏骤停而死亡的患者中有75%死于院前,且随着等待救治时间的延长,溺水者死亡的概率也会不断上升。因此在溺水者心脏骤停发生后,及时采取心肺复苏手段能够有效缩短其救治时间,帮助溺水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减轻重要器官的损伤。 (作者单位系寿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