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远离慢性胃炎困扰

鲍 艳

版次:04  2025年03月25日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胃部疾病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慢性胃炎是一种胃黏膜长期受到炎症侵害的病理状态,通常发生在成人尤其是中老年群体中。许多患者常常感到,饮食稍微不当便会引发胃痛,或在长时间饥饿后胃部出现灼热感,甚至一些患者感到自己的胃每天都在“抗议”。但鲜有人意识到,慢性胃炎的发生与病程加重,实际上与日常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本文将探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等生活习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胃健康。

一、胃是如何受到伤害的?

慢性胃炎的本质是胃黏膜在反复受到有害刺激后逐渐受损,随着时间的推移,胃黏膜逐渐变得脆弱且敏感,导致其自我修复能力下降,从而形成持续的炎症。此类情况通常由不良生活方式所致,尤其是长期的饮食不规律、过度饮酒、吸烟等习惯,均会使胃黏膜遭遇过度的刺激,削弱其防御功能。胃黏膜本身具有分泌粘液形成保护层的能力,可以抵挡胃酸和有害物质的侵害。然而,若这些外界因素持续影响,胃酸便有可能过度分泌,从而损伤胃黏膜,诱发胃炎。

二、戒烟:为胃部提供恢复机会

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已被广泛认可,其对胃部的损害同样不容忽视。烟草中的尼古丁不仅会刺激胃黏膜,使其分泌更多胃酸,还会减少胃部血液循环,从而降低胃黏膜的修复能力。若已患有慢性胃炎,吸烟无疑是在伤口上撒盐。研究表明,戒烟可以显著提高胃黏膜的自我修复速度,缓解胃部炎症反应。因此,戒烟是改善胃部健康的关键一步。

三、不规律生活习惯:胃最怕时间不固定

在现代忙碌的生活中,人们常常忽视饮食规律的重要性。许多人习惯于快速解决一餐,或外卖依赖过度,甚至有时吃饭不规律,晚餐过量或不吃,这些行为无疑都会增加胃的负担。胃作为一个有生物节律的器官,它的分泌活动有固定的时间节点,如果进餐时间不规律,胃液的分泌就会紊乱,最终对胃黏膜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加重胃炎。熬夜同样是慢性胃炎的“催化剂”,长期熬夜不仅会打乱体内的生物钟,还会使胃黏膜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从而导致胃部损伤。因此,保证规律作息和三餐定时进食,是缓解胃炎症状、恢复胃部健康的基础。

四、酒精:胃炎的加速因素

“少量喝酒无妨”,这是很多慢性胃炎患者的常见误区。酒精的摄入,尤其是烈性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破坏其天然屏障。长期酗酒不仅会导致胃黏膜发炎,甚至可能引发胃溃疡。即便是啤酒,其较低的酒精含量仍然能够刺激胃酸分泌,进而加重胃炎症状。因此,为了保护胃部,减少酒精摄入或戒酒应成为每个胃炎患者需遵循的基本要求。

五、暴饮暴食:胃部的隐形杀手

暴饮暴食是一些人常见的饮食习惯,尤其是在聚会和节庆时。然而,这种行为对胃的伤害远远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当一次性摄入过量食物时,胃部会被过度扩张,承受极大的压力,这不仅会让胃的正常功能紊乱,还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多,从而加剧胃黏膜的损伤。长期如此,慢性胃炎的病程将会迅速恶化,因此,建议进餐时保持适量,避免暴饮暴食,并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

六、心理压力:胃病的无形推手

心理因素在慢性胃炎的发生和加重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下,身体会分泌皮质醇等激素,这些激素不仅影响胃部的血流量,还可能使胃黏膜变得更加脆弱。加上许多人在精神紧张时会选择暴饮暴食或完全失去食欲,均会对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管理心理压力,保持心态放松,对于胃炎的康复至关重要。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减轻压力,帮助胃部恢复健康,已成为越来越多胃炎患者的共识。

总的来说,患上慢性胃炎并非一朝一夕的结果,但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后,胃部健康是可以逐步恢复的。戒烟、减少酒精摄入、规律饮食、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态,虽然看似简单,却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胃部的康复。毕竟,胃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值得我们关注和呵护,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是保持胃部健康的根本保障,也是维护身体整体健康的关键因素。

(作者单位系寿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