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是阴阳、春季、昼夜的平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春分时节,冷热平衡,是一年中美好的天气。春分的春光,与黄莺唱和,携百花欢舞。
春分的自然美景,国画般展现在淮河两岸。看千红万紫的柔媚,观柳眼含春的风景,听春雷震耳的天籁,还有那细雨润物的呢喃,黄莺软语的缠绵,绿水田野的生机,八公山的幽深与神秘,珍珠泉的灵动……淮河大地随着春分的来临,万千景象、百花齐放。
春分时节,站在淮河大堤或八公山顶,与春风相拥,和桃花对语,跟蝴蝶逐香,沐浴着春阳的柔暖。淮河儿女以感恩之心,以定神定心定情之美态,在春色的姹紫嫣红里,在百花欢舞的灵动里,感受着春雨惟妙柔软的轻抚,会被春风轻弹之曲所陶醉,会被明媚春色所迷恋,会被碧澈的淮水所忘返。
春分时节,百鸟欢唱百花尽舞,八公山的森林,空气清新,鸟儿欢唱,布谷鸟黄莺喜鹊还有小燕子等百鸟欢歌,犹如赛歌场,将森林中的天籁之音传送到云端之上。迎春兰花杏花桃花百花齐放翩翩欢舞,更有那圣洁的八公山梨花,花海如潮,微凉含韵。洁而美的梨花,宛若珍珠,酷似玉雕,纯净的玉色不逊白雪,花瓣儿轻盈而娇嫩,香气儿清新而淡雅。四邻八乡游客心旷神怡,观之赏目,游之心醉。淮河儿女善谈《隋唐英雄传》的樊梨花故事,更爱评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的诗篇。眼前那梨花的英雄壮举、那杨贵妃的雍容与华贵,更为淮河八公山平添无限魅力。
春分时节,树木生长,百草萌芽,柔柔春风,是天赐淮河放风筝的最佳良机。淮河大堤上,八公山脚下,古城宾阳城外,青草绿地上,年轻的父母们陪着孩子,他们拿着类似鹰或燕或蝶等形状的风筝,迎着东风将风筝往空中一送,风筝飞上天。大人抑或和孩子边跑边放线,再不断地拉着风筝线,风筝越飞越高,直至在空中稳定游弋。无数风筝密聚天空,如展翅的春燕,若金鱼在淮河里嬉戏。父母站一旁,满面春风,透出满心的得意、赞许还有开心。淮河儿女最喜曹翁对风筝的美丽和技巧的描写,领悟风筝是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寓意。宝玉放的风筝是美人,宝钗放的风筝是七个大雁,而黛玉则认为要剪断风筝线,意味着将病根带走。这正与淮河千年传统不谋而合。
春风轻轻掠过淮河大地,麦田里海浪般汹涌。深绿划过嫩青,麦子挺身拔节。太阳的金光,亮闪闪地亲吻着翠绿的麦苗。淮河儿女呵护麦田,拔草浇灌。小麦返青需要充足水分,农人像爱护幼子般在阳光下为麦苗喷洒药水,消灭害虫。这时节,淮河儿女忙碌着在菜地里种植各类蔬菜,它们将在春夏季节生长并最终成熟。同时,孩子们会在田野里寻找野菜。这是淮河地区传统的风俗,不仅让孩子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还能让孩子们了解和体验淮河的农耕文化。这时节淮河的田野,充满了农民们的辛勤劳动和欢声笑语。他们忙碌于各种农事活动,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季节做好准备。
春分,满园春色,百花尽舞;蝶飞蜂闹,百鸟鸣春。淮河儿女沐浴着春风春光,伴着桃红梨白海棠娇的春天信使,踏青寻芳,不负春色。新的图景孕育在胸,新的征程延伸脚下,把幸福的良种,连同美好的春光和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意,全部撒在肥沃的淮河土地上,朗吟诗赋,再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