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跻身“千万人口俱乐部”

成为长三角第四个、全国第十八个千万人口城市

版次:A01  2025年03月24日

解放日报记者 朱凌君

千万人口城市再添新成员,这次是合肥。

根据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末,合肥市常住人口为1000.2万人,城镇化率86.36%。这也意味着,合肥成了长三角第4个、全国第18个千万人口城市。

过去十多年里,合肥不仅是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省会城市之一,也是常住人口增长最迅猛的城市。回过头看,合肥在成为千万人口城市的道路上,几乎成功抓住了每一个风口,因此得以一路狂飙。

例如,在“强省会”建设上,合肥是区划调整的最早践行者之一。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原地级巢湖市一分为三,其所辖区县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其中,原巢湖市的市区居巢区和庐江县被划入合肥。根据合肥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此次行政区域的变动,让合肥常住人口数量直接从500万级迈入了700万级,实现了两连跳。

产业因素同样不容忽视。世纪之交时,合肥开始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逐步确立“白色家电之都”的地位,后来逐步实现由代工到智造的升级。同时,在新兴产业上的成功“下注”,让这座城市被誉为“最牛风投城市”的同时,也精准地踩在了产业发展的风口上。从新能源汽车到量子科技,从集成电路到人工智能,近年来合肥在新兴产业布局方面斩获颇丰,顺利突围。

2024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2.6%,创近24个月新高。以新能源汽车这个安徽省首位产业为例,2024年合肥以135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排在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仅在合肥,就集聚起比亚迪、江淮、蔚来等多家整车企业。截至2023年,上下游产业链企业500余家,从业人员约10万人,其中整车企业从业人员超5万人。

相关研究表明,最能产生人口吸引力的产业有两种,一种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电子代工产业;另一种是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等。坚实的产业基础,无疑为合肥提供了底气。合肥市人社局发布的《人力资源发展状况白皮书》显示,每年近10万的人才增长,在合肥已经是常态。

此外,合肥还抓住交通升级的风口,一跃成为重要的高铁枢纽。2019年初,记者从合肥前往芜湖采访时,这两座安徽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之间尚没有直达的高铁,需要从南京中转绕行。近年来,随着安徽高铁建设进程的加速,以合肥为中心、连接全省所有设区市、通达全国主要城市的快速客运铁路网基本实现,合肥逐步向“时钟型”高铁大枢纽迈进。补齐了交通建设的短板,合肥扭转了长期以来的区位劣势,不仅摆脱了“大县城”的刻板印象,更跻身中部崛起、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得享“左右逢源”之利。

作为人口输出大省的安徽,近年来人口回流趋势明显,不少外出的安徽人选择回到老家就业、安家。在这样的背景下,合肥的优势一再凸显,再配合一些落户、创业等人口优待政策,加之省会城市优势,人口集聚效应显现已是水到渠成。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合肥全市常住人口为9369881人,这是合肥常住人口数量首次超过900万人。最近三年,合肥常住人口增量分别达到16.9万人、21.9万人和14.9万人,三年总计增长超过50万人。尤其是2023年,合肥以21.9万人的常住人口增量,成为当年全国26座万亿城市的增量冠军。

不过,人口增长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但并不是万能解药。长三角城市人口竞争背后,其实是城市产业发展、人才吸引力等综合实力的体现。有学者在研究了近10年长三角城市群人口流动结构变化后发现,长三角人口流动模式已经由通过少数中间节点建立联系,向多节点网状模式联系转变。换句话说,过去10年间,仅从人口流动而言,很多城市的竞争力都在增强。相比以往只能“一头热”涌向沪宁杭等大城市,越来越多的人才对生活和就业城市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城市间的竞争也有更丰富的维度和层次,这才是一体化发展更深层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