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突发事件,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突然受阻,致使相应区域的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组织坏死。脑梗死往往会对患者的语言表达、运动、感觉及认知能力造成显著影响,甚至导致患者死亡。鉴于其严重的健康风险,准确及时的医学评估与高效的治疗手段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出发,深入了解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
1.脑梗死的早期症状
(1)突发性头痛头晕。突然出现头痛头晕,可伴随恶心、呕吐等。(2)肢体功能障碍。左侧或右侧的肢体突然出现麻木感或无力症状,典型表现有不能顺利抬起手臂或者腿部。(3)语言交流障碍。语言表达障碍,表现为说话时难以清晰传达意思,同时在理解他人话语的内容上存在困难。在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失语症的症状。(4)视力异常。突发性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或者复视,这些症状均可能指向眼部或者脑部的问题。(5)面部肌肉不对称。面部一侧的肌肉突然无力或者麻痹,特别是在尝试微笑或其他面部表情动作时,会发现嘴角两侧不对称。(6)意识障碍。从意识变得模糊不定到进入昏迷状态,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失去意识。
2.脑梗死的诊断方法
(1)计算机断层扫描。一般作为初步筛查工具,能够迅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脑内出血的情况。(2)磁共振成像。可提供更为精细的脑梗死区域图像,尤其适用于疾病初期阶段的诊断。(3)超声波检测。通过颈部动脉超声检查,进一步评估颈动脉是否出现斑块堆积或管腔变窄的现象。(4)心电图检查。用于监测心脏健康状况,排查房颤等心脏相关疾病。(5)检测血糖水平。持续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并加速其硬化过程,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与之相反,持续低血糖状态会削减脑细胞的能量供给,进而引发神经功能失调。(6)检测血脂水平。当血脂浓度上升时,可能会引起血管通道狭窄,甚至完全受阻,造成局部脑组织供血不足,最终引发脑梗死。(7)检测凝血功能。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会促使血栓形成,从而诱发脑梗死。(8)检测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脑梗死发作后,往往会伴随炎症反应,此过程中白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显著增加,进而促进血栓形成,加重原有病情。(9)检测心肌酶谱。虽然心肌酶谱主要存在于心脏中,但也分布在骨骼、大脑以及肝脏等部位。当脑细胞受损时,心肌酶水平也会发生变化。(10)检测肝肾功能。肝肾功能障碍会导致全身血循环效率下降,减缓血流速度,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风险。当这些斑块一旦脱落,就有可能堵塞血管,从而引发脑梗死。
3.脑梗死的治疗
(1)溶栓治疗。一般情况下,在脑梗死发作后的4.5小时内可进行溶栓治疗。一旦患者符合溶栓治疗指征,无明显溶栓治疗禁忌症,可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实施静脉溶栓治疗,以分解血栓,恢复大脑血液供应。对于那些主干血管阻塞并伴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如果静脉注射无效或不适用时,动脉内溶栓治疗是一个可行的选择。(2)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当无法实施溶栓治疗时,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来预防新的血栓形成。在特定情况下,如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等心脏疾病时,可采取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的形成。(3)介入治疗。通过先进的介入技术,利用导管将碎栓装置或取栓设备送至血栓所在部位,采取机械方式移除血栓,解除血管梗阻,恢复脑组织血液供应。针对由血管狭窄引发的脑梗死,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一种适宜的治疗方案。这种方法能够扩张狭窄的血管,优化内部血液循环。(4)手术治疗。临床治疗大面积脑梗死伴随显著脑水肿的患者,通常会采取开颅减压手术,以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力,避免脑疝形成,挽救患者生命。(5)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是脑梗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物理疗法、语言训练及心理疏导等多种形式,其主要目标在于帮助患者逐步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信通过现代医学的多维度诊断与治疗,可以使脑梗死患者获得有效的救治与康复,增强其战胜疾病的希望和信心,使其早日回归社会和生活!
(作者单位系马鞍山十七冶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