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条街,都有街口子。每一个街口子,都有它的功能。
一条街越长,街口子往往越多。一个街口子里面,就像是一个收纳柜,工厂、学校、医院、住宅、菜市场等统统收纳在内。
有点历史的街道,其街口子一般是见天的。远看,像矗立在街道两旁一栋栋房屋之间的一道缝隙。走近,才知是一个口子。
街口子有宽有窄,别有洞天。它四通八达,相互串通,既通往全城,也通向城外。从一个街口子进去,可从另一个街口子出来;从一条街的口子进去,可从另一条街的口子出来。
如果不是散步,是赶路,大家都是抄近走。在那个只有电影看的年代,还没有公交车,为了赶上开映时间,我们总是选择近路,疾走,钻进一个街口子,左拐走一段,右拐走一程,再左拐,再右拐,走出一道口子,就看到了醒目的“人民电影院”五个字。那时上学,我们也不走正街,都是进口子,走小道,读小学如此,读初中也是,读高中还是。上班了,依然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在窄窄的小道上,你尽管想点什么,不必担心前方有撞击物,也不用考虑后面有车追尾,来来回回很安全。假如那时有个随身计步器,一天一万步,足有,那可是最好的健身方式。
街道两旁大多是口子对口子,便于通风。一到夏夜,口子处都是纳凉的居民,有住附近的人家,早早泼洒一地井水,水迅速被滚烫的地面吸干,泼洒一两次,待一阵阵风吹过,不用多少时辰,地面就转凉了。那时,一张竹床,可容纳老老少少一家子;一条板凳,也能落坐三口人;还有坐折叠凳,小矮凳的,看哪里凉快,往哪里坐。大家话着家常,摇着蒲扇,互通耳闻目睹的新鲜事,一缕缕桂花香从老远的地方穿街过巷飘来了……那种市井生活,温馨,惬意。街口子,简直就是一个百姓聚会的小场所。
每一个街口子,都是一个世界。早年,走进大码头街的一个小口子,就是航运公司,那是父亲的单位,我儿时暑假常待的地方。在我的记忆里,最壮观的两个场景,一是庞大的公共食堂,每天早中晚排着三支长长的队伍打饭,从三个售饭窗口,一直排到办公楼的走廊外,每人一手拿个搪瓷饭盒,或搪瓷碗,一手捏着餐票,等得难耐的人,用叉子敲打饭盒,敲得颇有节奏感的,哪怕敲掉一块搪瓷,也在所不惜,似乎唯有这种方式,才可催促舀饭菜的师傅加速飞舞勺子。二是食堂旁边的那口老井,井边总有洗不完的东西,每天休息时光,职工或家属提桶抱盆,搓衣洗被,一只吊桶上上下下在井口折腾,“扑通”一声,吊桶下井,拉绳一扬,吊桶在井水里翻个大跟斗,一桶水就满了,再左手一把,右手一把,交替着将一桶水拉上来。打水者一般是壮实的男士,问谁要水,我要,我要,一片回应,喊的喊,笑的笑,男女老少挤挤挨挨,有用搓衣板搓洗的,有在水泥桌上刷洗的,有双脚在盆里踩洗的,有拧被单拧得两人笑岔了气的……形态各异,七嘴八舌,热闹非凡。
街口子处,都是交通要道。生意人家,就喜欢紧挨街口子的门面,他们住家,就租口子里那些便宜的平房,好扛进搬出行动方便。所以,口子处的门面,很走俏。而口子那点空地,也不会白白空着,那里是刻章、配钥匙、修钟表、补鞋、修伞等匠人谋生的根据地。还有小裁缝,也常年在那里支一块案板,放一部缝纫机做衣服,那个蒸汽烫斗似乎一天到晚都在冒着腾腾热气。那些来城里卖鸡蛋糯米苞谷的农妇村姑,会事先进百货商店扯上几尺花布,来找这街边的小裁缝缝制,她们不讲究做工,取衣快,就好,等卖完了山货余粮,新衣也可取了,随便一试穿,便高高兴兴回家。还有,寒冷的冬日,我们都惦念街口子处那个卖烤红薯的老人,买上一个烤红薯,手暖了,又填饱了肚子。
那时,满街小卖部很多,孩子们都喜欢帮家里打酱油,因找的零就是自己的脚步钱,可买糖果吃,哪怕下雨天,也照打不误,那小小的人儿,撑一把成人的雨伞,穿上一双很夸张的雨靴,因那时没有儿童雨具,小人儿就罩在大伞下出门了,走出一个街口子,踩在被雨水打湿的青石板上过街,脚下发出吱吱的声响,来到街对面靠口子的那家小卖部,其情其景,就像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作品《高柜台》,那不及柜台高的小人,店家根本看不到人影,只能听到“打酱油”的叫嚷声,然后从伞下伸出一只抓着酱油瓶的小手,另一只捏着二毛纸币的手尽量往柜台上伸。店家接过瓶子和纸币,问:“打多少钱”,“打一毛钱,剩下的买辣椒糖”。接下来,雨停了,小人儿抱着酱油瓶,舔着辣椒糖,心满意足横街过道,回到原来的街口子,一群小伙伴在玩老鹰捉小鸡,听到一片邀请声,把酱油瓶往墙边一放,扎进小鸡堆,当家里等着酱油炒菜的母亲找来时,小家伙已经玩得昏天黑地了。
一个个露天的街口子,就变成了一个个封顶的街口子,口子两边都设有摊位,只留下一条狭小的过道,供人出入。不再日晒雨淋的街口子,更适合做小本生意的租用。黄金地段那个街口子有个棉货大妈,是个下岗工人,那口子两旁的摊位都是她的,摆的挂的全是棉纱衣服和纯棉袜子,生意做得可好了,还买了电梯房。据说那口子她一签租就是十五年,可她后来把一边摊位让给了一位创业破产、丈夫中风的杨阿姨,每天当杨阿姨要兼顾家里时,大妈就替她打理生意。从此,杨阿姨家的日子越过越顺,大妈也有口热饭吃了,一到饭点,杨阿姨就给她带饭来……一个街口子,成就了一段小城佳话。
站在一座城市的高楼,俯瞰脚下,你会看到,纵横交错的大街,串起整个城市,成千上万的居民,都容纳在大街小街的口子里,涌动着生命力,充盈着人情味。每每经过,我都仿佛看到街口子深处升起的烟火,听见街口子里传出的阵阵笑语欢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