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汤 一座城”淮南牛肉汤系列报道③

从寿春城到淮南牛肉汤

本报记者 张 静

版次:01  2025年03月24日

美食与美景,是述不尽、拍不腻的母题。从寿春城到淮南牛肉汤,串起了淮南的文旅篇章。

聚焦淮南牛肉汤和淮南的景致,有两档节目可以完美诠释:一是《舌尖上的中国》;二是《足尖下的中国故事》。

先聊聊《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在微博里多次提及淮南牛肉汤,除了作为安徽人的乡情自豪,更多的是对那萦绕齿颊、经久不散的鲜美滋味的念念不忘。他说:“那充满动物油脂的鲜美的汤,单是想想,就可以让我满口生津”。

奇妙的是,命运似乎早有安排。

2月3日,这档节目第四季开播。同一天,电视剧《六姊妹》也在中央广电总台同一频道登场。剧中淮南牛肉汤频繁出镜,其诱人香气,顺着荧屏飘进了千家万户。这股香气,像一只温柔的手,轻轻拨动了观众心底那根名为“乡愁”的弦。

再把视线转向《足尖下的中国故事》,一场用脚步丈量大地、以镜头定格美好的顶流拍摄活动。《六姊妹》热播,为淮南加了层滤镜,那些被岁月打磨沉淀的角落,在众多摄影爱好者的捕捉下,走进大众视野。这里的美食、建筑、山水,都在镜头中娓娓道来属于自己的故事,或古老、或温馨、或激昂。

“舌尖”与“足尖”,一个关乎味蕾,一个关乎步履;一个连接美食,一个连接美景。两者宛如两条紧密交织的丝线,共同编织着文旅融合的淮南精彩叙事。而足尖下的淮南故事,撩动“心尖”!让本地人惺惺相惜——这里是我家,也让外地人蠢蠢欲动——现在就出发!

(一)舌尖承味:一碗汤里的千年“缱绻”

“喝过淮南的牛肉汤吗?”“没喝淮南牛肉汤,说明你没有真正来过淮南!”迎接远方的客人,我们常会这样说。这绝非普通的寒暄,它像一把神奇的钥匙,瞬间就能打开淮南美食与文化交流的大门。而这不仅是对一道美食的自信推荐,更是身为淮南人的自豪宣告。

当历史抖落一身烟尘,让我们的手上多了一碗牛肉汤。它让我们遐思无限,淮南牛肉汤源自哪里?

百度“淮南牛肉汤”,如此表述:淮南牛肉汤起源有宋代赵匡胤和淮南王刘安两种说法。

从历史传说来看,淮南牛肉汤的诞生与寿县寿春城紧密相连。

相传五代十国时期,赵匡胤据兵八公山攻打寿春(今淮南寿县),寿春守将刘仁瞻军纪严明,守城如命,赵匡胤部队久攻不下。关键时刻,老百姓宰杀自家耕牛,煮成大锅汤送进赵营。官兵喝了牛肉汤后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攻破寿春城。后来赵匡胤登基,始终对这碗牛肉汤念念不忘,民间便将淮南牛肉汤传为“神汤”“救驾汤”。

这个传说为淮南牛肉汤增添了传奇色彩,也表明在那个时期,寿春地区就已经有了牛肉汤的食用传统。

自北宋中期起,寿州就有回族迁居,当时有回民约200户千余人,之后城内出现了“回回街”,城西北还建有清真寺。明代中叶,大批回民移居寿州生息繁衍,回民烹制牛肉和牛肉汤的独到技术也随之流传。回民以牛肉作为主要肉类,他们自制牛肉汤食用,后来渐渐做起牛肉汤生意。这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在寿春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为淮南牛肉汤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寿县东街巷口,古寿春牛肉汤店远近闻名。清晨,食客们接踵而至,有的是附近的老街坊,有的则是听闻盛名远道而来的旅人。每一口都是岁月凝练的精华。这碗牛肉汤,不仅是美食,更是寿春千年饮食文化的传承,承载着寿春人与牛肉汤跨越千年的深厚情缘。这份情缘,在悠悠岁月里生根发芽,历经无数个春秋,依然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二)足尖追随:一碗汤里的城市“风华”

天地间的每一处“地道风物”都值得我们去“奔赴”、去领略。

当我们的足尖踏上淮南这片土地,便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她的独特韵味。

地生万物——淮河滋养了这片土地的丰饶与生机;

道法自然——淮南人用智慧将自然馈赠化为美食与文化;

风化成典——楚汉风韵在这里代代相传;

物宝天华——牛肉汤、豆腐等美食,成为淮南的闪亮名片。

在这里,一次畅聊,或许就是一次对城市的人文洞察;一次邂逅,可能是一次与山水的风光奇遇;一次沉浸,可以是一次与文化的深度对话;一次品尝,也能成为一次历史的回味。

而淮南牛肉汤,无疑是地道风物的鲜活代表、生动注脚。

★千年风味的当代续写

近年来,淮南市以牛肉汤为媒,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赋予这碗汤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牛肉汤节、文化产业博览会的举办,不仅让牛肉汤成为城市的符号,更让它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

《淮南牛肉汤赋》的创作,将牛肉汤的历史与文化凝练成诗意的文字;微电影、“汤歌”及其flash动漫作品,则以现代艺术形式,让牛肉汤的文化表达更加多元与生动。

2008年,淮南牛肉汤被纳入中华营养早餐工程。

2015年9月,一场盛大的千人共品牛肉汤活动,成为全国美食界的焦点。这场活动成功创造了最大的烹煮牛肉汤容器、规模最大的牛肉汤品尝活动两项世界基尼斯纪录,“淮南牛肉汤,一鼎冠天下”的美誉自此传遍大江南北。

2016年,淮南牛肉汤成功申报中国旅游金牌小吃,同年,被中国烹饪协会录入首批“中华小吃名录”。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