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中医药文化探析

林明申

版次:A03  2025年03月21日

中医药学在中国人几千年来与疾病斗争中不断丰富发展,它不仅服务于国人的日常生活,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生活智慧、文化理念以及深邃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着高度的契合性。中医药学的宏观思想正在被广大学术界认同,在马克思主义者的哲学视野中,文明的辩证法不仅是哲学的生命线,还是推动中医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重要思维方式,为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可能。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中医药的世界观

物质的第一性与气本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与之相呼应的是,中医学的气本论也提出了类似的宇宙观。《黄帝内经·素问》中的《阴阳应象大论》篇章中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阐述了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至真要大论》篇章进一步阐述了天地之气的结合是万物化生的关键,“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宝命全形论》篇章则再进一步指出“万物”包括人在内,即“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因此人同样源于天地之气的结合,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生命的物质性得到了肯定。

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方面,中医药学与马克思主义同样具有契合性。中医形神学说认为,人是由形与神构成的,“形”即生命物质的形体,“神”即人的情志、精神、意识等活动,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即“形与神俱”。《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形为神之体,神依附于形体,神不能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形”对“神”的决定性即体现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灵枢·邪客》记载了心理活动对身体的影响,如“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体现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医药“格物致知”

与重理化实验的现代药理学不同,传统本草药理学发现中药药性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采用“格物”的方法。“格物致知”,是指通过仔细观察自然界事物的现象,进而探究事物内部本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格物”所格药物之“物象”,都是外部之“象”,而药物内部的“气”才是决定药性的主因,即通过实践把握事物的本质。事物是复杂和多变的,即使是对于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认识,也要经历多次反复。“格物致知”的思想原则引导了中医药学的全部实践活动,中医药学也正是中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医学领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智慧。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中医药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联系观与中医药整体观念。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要求培养整体性和开放性思维,在动态中审视和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医学的整体观将“自然—人体—社会”看作一个宏观的统一整体系统,在宏观整体的调控下,自然、人体、社会相对独立,各自按照自身的规律不断运动变化,同时又通过气的升降出入、阴阳五行系统等调控规律相互协调、平衡。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中医药“治未病”。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不仅是普遍联系的,而且是变化发展的。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中医“治未病”思想把健康与疾病看成一个“过程”来理解,注重事物的运动变化,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矛盾分析法与中医药的治疗原则。矛盾分析方法要求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从统一中看到对立,从对立中看到统一。在中医学的“标本缓急”理论中,“本”即疾病的主要矛盾,“标”即被主要矛盾所规定和影响着的次要矛盾。“标本缓急”体现的就是坚持“重点论”,把握疾病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治疗的出发点。同时,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体现在因为病情有轻重缓急的不同,治疗步骤上须从疾病的标本关系来决定治疗的先后,即“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在辨识疾病的本源与表征、明确治疗策略的主次之后,就需要着手实施相应的治疗措施,“正治”与“反治”就是中医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体现的就是矛盾的斗争性;相反,“反治”“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体现的就是矛盾的同一性。中医学中的“异法方宜”原则强调,鉴于疾病种类的多样性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的复杂性,治疗方法应当具备相应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在治疗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到疾病所带来的普遍性,又要敏锐地识别和处理每个病例的特殊性,实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指出:“一概施治,药不中窍,医之过也。”体现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中医药理论贯穿始终的分析事物的方法,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中的矛盾分析法。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与中医药文化在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展现出深刻的一致性,这种思想上的共鸣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也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才能真正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历史的整体及其发展过程和趋势中积极进行中医药文化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作者单位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