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智慧应急”

——我市不断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能力建设与审批

版次:A01  2025年03月21日

本报记者 鲁 松

近年来,我市应急管理工作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强化实战导向和“智慧应急”牵引,规划引领、集约发展,夯实信息化发展基础,促进信息化和业务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能力,为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起智慧防线。在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安全监测、防灾减灾、应急通信、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去年,市应急管理局抢抓国家万亿国债项目机遇,成功争取中央资金六千余万元投入到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中,全市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显著提升。

科技赋能,打造应急指挥“智慧大脑”

“十四五”以来,该局积极探索信息化在应急管理中的深度应用,构建起“1+7+39”指挥调度新格局。“1”代表市级指挥中枢,作为市委、市政府应对处置灾害事故突发事件的核心指挥部;“7”指的是7个县区应急指挥部通过政务外网、指挥信息网、应急通讯网络等多种网络与应急指挥综合业务系统、指挥调度系统7×24小时与市指挥部互联互通;“39”表示在全市39个重点乡镇街道配备基层指挥调度终端,省、市应急指挥部可随时调度,直达基层。

市应急指挥中心根据应急管理部、省应急管理厅建设要求,结合我市应急工作实际建设而成,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中心涵盖指挥大厅、会商室、值班值守室、视频会议室和应急广播室等五大功能区,整合视频调度、融合通信、视频汇聚、应急指挥等功能。全市91套“可视化”设备通过“一机一码”接入市级指挥平台,构建了覆盖全市的可视化传输网络。通过省-市-县-乡镇-现场五级联动的指挥调度平台,成功构建起30分钟可视化指挥圈,如遇人员伤亡等突发情况,可通过单兵或布控球等,实时连线现场,实现高效、扁平化跨级调度。目前视频汇聚系统已接入公安、交通、水利、林业、危化等各类视频资源5万多路,并根据业务需要,细化视频分类,将视频资源应用于森林防火、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对、节日期间人员密集场所调度等领域。

智能感知,搭建全域安全“神经中枢”

为加强安全生产监测预警,我市建成了市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安全生产监测预警系统与烟花爆竹仓储企业安全生产监测预警系统,利用企业现有设备设施,接入危化企业进出口大门、重要通道、消防泵房、消防控制室、危险化学品装卸区域视频与烟花爆竹仓储企业仓库视频,接入企业物联网传感器数据,实时获取危险化学品的存储环境、使用状况及其周边环境等数据,通过指挥信息网,接入市级物联网管理平台,逐级汇聚至省平台。目前我市已接入10家涉及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与8家烟花爆竹仓储企业视频294路与物联网点位2532个,对高危企业气体、压力、液位、温度、人员、机械、环境等运行状态信息和工业设施故障状态信息进行集成处理,科学设置报警阈值。

与此同时,我市在八公山、舜耕山等森林防火重点区域,基于铁塔等基础设施部署34个高点热成像双光谱重载云台设备,每个设备监测范围5千米,实现对重点区域的全天候监测和突发灾害异常情况的实时监控和动态预警。同时前端数据通过专线网络,接入全省森林火险监测预警系统,并共享推送至全省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进行火情告警业务处理、数据汇聚和统计分析。建成“防汛抗旱风险隐患一张图”系统,集成全市380处点位数据,包括淮南市防洪工程、易涝地段、易涝风险区域、地质灾害点、市县级物资储备点、防洪工程历史隐患点、市级救援队伍以及主城区各街道社区和水库强降雨期间人员转移路线等,为防汛抗旱抢险提供决策依据。在去年主汛期,提前转移地质隐患点、低洼地等受威胁群众2436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通过省级平台接入自规、气象、地震等部门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气象灾害等监测预警数据,打通部分数据无法从市级平台互联互通堵点,实现自然灾害的日常监测与预警响应功能。

多元融合,疏通通信保障“毛细血管”

应急通信作为应急指挥和救援的“生命线”,对畅通指挥体系、辅助指挥决策和保障高效救援意义重大。为加强应急指挥通信保障能力,我市在沿淮易灾地区与人口聚集区域建设370MHz窄带集群固定站与自组网固定站共16个,实现全市大部分地区应急信号覆盖。针对“三断”极端情况下的通信保障,优化升级各级应急通信网络,建设以370MHz集群网为主、窄带自组网为辅的应急指挥通信网,将卫星电话、移动车载系统、宽带多媒体集群网、窄带自组网等各类通信手段有机融合成统一多元化的通信系统,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网,有效提升了全市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全市各级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项目与自行采购不断加强应急通讯装备配备,市级配备应急前突卫星指挥车、卫星便携站、专网手持终端等设备,县区应急部门配备北斗终端63部、370MHz双模终端45部,全市乡镇(街道)配备卫星电话132部,确保突发情况应急指挥调度高效、通畅。

服务升级,构筑为民办事“骨骼架构”

在行政审批领域,我市实现了“三个全省率先”。突出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运用工业互联网思维,推进“人工智能+政务服务”行政审批模式,不断提高应急管理行政审批办事效率。率先推行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智能秒批”,办理时限压缩了87%,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时间和成本;率先实现19类事项“零材料办理”,累计精简证明40项,简化了办事流程,方便了群众办事;率先开展证照“云端速递”,邮寄服务惠及23家企业。今年办理的241件审批事项实现零投诉,群众满意度保持100%。

目前,该局正紧密契合人工智能、大数据、DeepSeek等前沿技术。通过数字赋能、智能感知、天地协同等创新实践,持续推进信息化与应急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实现应急管理能力跨越式提升,为城市安全发展构筑起坚实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