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中的小学故事(上)

周 强

版次:03  2025年03月21日

在我党成立之初,很多早期党员利用小学教员身份作掩护,回到家乡开展革命、发展党员,很多小学就成了我党的早期秘密联络点。淮南一直都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许多小学都留下了我党早期革命活动的足迹,即使百年沧桑,仍然静静地伫立着见证着那些风云变化。

小甸集小学。地处寿县东南部的小甸集,是安徽第一面党旗冉冉升起的地方。1922年,寿县籍青年曹蕴真、徐梦周在上海经施存统加入中国共产党,旋即返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曹蕴真等人以教书为掩护,宣传马克思主义,吸收进步青年入团,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甸集特别支部,直属团临时中央局领导。特支以小甸集小学为活动中心,在师生和农民中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工农群众反帝反封建。寿县团组织的成立,为寿县党组织的成立创造了条件。1923年冬,按照党中央指示,在小甸集小学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小甸集特支,直属党中央领导,曹蕴真任书记,鲁平阶任组织委员,徐梦周任宣传委员。特支成立后,以小甸集、瓦埠、李山庙等小学为阵地,党员以教书为掩护,宣传革命思想、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壮大革命队伍。直至1924年9月,小甸集特支停止活动。特支的成立,开创了安徽早期革命运动的先河。

白塘庙小学。白塘庙小学设在白塘庙内。1924年,上海大学党组织派共产党员黄天伯、吴云、吴震、胡萍舟等从上海回家乡寿县创办了“淮上中学补习社”。1925年,淮上中学补习社从寿县搬到白塘庙,扩大了革命影响。1928年,寿凤临时县委派范毓南、岳龄云到白塘庙小学以教书为掩护,建立了中共凤台特别支部(化名冯德芝)。特支成员在白塘庙小学开办平民夜校,教平民识字,对青年农民进行革命教育,以壮大党的队伍。他们招收了白塘庙、大冯庄、洼刘家等村庄的男女青年100余人。经过一年时间,平民夜校培养了一批革命积极分子,凤台特支在平民夜校学员中发展10余名共产党员。1929年秋,凤台地区有不少的失学青年,迫切要求求学补习。白塘特支为了扩大党的影响,壮大党的组织,在白塘庙小学开设了初中补习班。补习班招收了周围村庄的36名学生,开设了7门课程。补习班不仅使学生学到文化,还引导学生投入到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去,打开了学生的眼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阶级觉悟。1930年,因部分学生考入外地学校,白塘庙小学初中补习班停办。补习班虽然办得时间较短,却撒下了革命的种子,发展了十余名党员,促进了白塘庙地区革命高潮的到来。

齐王庙小学。民国初期,淮南地区的爱国的富豪士绅皆以造福桑梓为荣,其中一项重要的善举就是办学。齐王庙小学坐落在架河乡西部,南临淮河,东边是王圩村,西邻淮北村。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本乡新科举人王勋臣办学,将齐王庙三层大殿改为学堂,课程设置《五经》《四书》,革命后(1911年),正式办为“高级小组学堂”。北洋军阀期间,齐王庙学堂改为“高小齐王庙第一分校”,芦集设第二分校。民国17年(1928年),胡之光夫妇受中共地下党派遣,回到家乡进行党的活动,是年夏,在齐王庙小学办起平民夜校,既传授文化知识,又进行革命启蒙教育。任教期间,胡之光教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担任过班主任、教导主任和校长。不久,创建了草湖王家村党支部。民国19年(1930年)夏,中共凤台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在齐王庙召开;次年,程东方(凤台县委书记)组织成立齐王庙特别支部,同时组建了圩南等7个支部和王咀党小组。北大著名文学家金克木(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也曾执教于齐王庙小学。1950年学校遭遇水灾,后由人民政府拨款,重新修盖,70年代被列为架河乡中心小学。

瓦埠小学。瓦埠古镇不仅历史悠久,更是皖西北革命斗争的发源地。1924年9月,小甸集特支停止活动后,薛卓汉、方运炽等人到瓦埠小学任教,开展革命活动,不久就建立了瓦埠小学党支部,书记方运炽,直属中共中央领导,辖李山庙、吴山庙、窑口集、小甸集、宋滩、上奠寺6个党小组。支部先后以瓦埠镇、石家集等地为活动中心,党员大部分以教书为掩护,利用组织学生会、群众集会等形式,宣传党的主张,发展组织。1924年10月至1925年6月,书记先后由方运炽、方运初、石德晏担任。中共寿县第二次、第三次党代会均在瓦埠小学召开。

芍西小学。芍西小学位于芍陂(安丰塘)之西,淠河之东,始建于1905年春,是由古寺改建而成,原名李家学堂,芍西学堂。1905年3月,秀才、教育家、革命志士李炳尧(1856-1911年)与弟李兰斋捐资兴办“芍西学堂”,聘请石德宽、张树侯、常藩侯等革命志士先后任教。革命时期,不少革命志士为宣传进步思想,来到芍西学堂任教,并把学生引领到革命道路。小甸集特支成立时的宣传委员徐梦周曾在芍西学堂就读,后走上革命道路。他建立的川陕交通线,沟通了白区的党组织与川陕苏区的联系,给川北红军提供了许多军事情报,输送了大批急需的军用物资。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即合工大前身)校长毕仲翰也曾在芍西学堂就读,后从事革命活动和教育事业,曾留学日本、英国,1958年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堰口小学。堰口小学的前身是寿阳公学,始办于民国10年(1921年春),系乡绅孙光甫等利用堰口集福寿庵扩建而成。民国13年(1924年),学校改制,为寿县堰口小学,学校教师多是思想进步人士。中共寿县在县委第四次代表大会后,从上奠寺小学迁到堰口小学,1927年至1932年间,中共寿县县委会曾设于此,成为全县革命活动的中心地,不少学生由此走上革命道路。原国家地质部部长孙大光就是该校的毕业生。抗日战争时期,该校是堰口乡中心国民学校,辖青莲寺分校,但校舍破陋,教具奇缺,师资力量薄弱。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重视下,堰口小学获得新生,逐年有所提高,1970年前后,曾几度附设初中班。后孙大光部长将自己节衣缩食购买的文物悉数捐献国家,所得奖金全部用于家乡教育,2007年堰口小学更名为“大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