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姊妹》的热播,在淮河两岸激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伊北,这位才华横溢的淮南籍作家,他的笔触犹如一台时光机,自如地穿梭于淮南的过去与未来之间,将几十年的风云变幻、市井人情、历史沧桑细腻地跃然纸上。作者不仅展现了淮南的岁月流转,更赋予了这片土地鲜活的灵魂与温度。
在寿县农村长大的我,从小对淮南的记忆总是与“煤”紧密相连。小时候,父亲常提起托人从淮南带煤,那些乌黑的煤块在红彤彤的火炉里发出噼啪的声响,释放出的温暖,伴随着我童年漫长的冬天。而最难忘的是每逢年关,总有几位来自淮南的叔叔阿姨,母亲口中的“下放学生”踏雪而来,他们鼓鼓囊囊的黄色帆布包里,装满了五彩斑斓的糖果,那些糖果的糖纸闪耀着诱人的光芒,让我时常将淮南幻想成南京、上海,那样遥不可及的童话之城。
剧中反复提及的淮南牛肉汤,总是勾起我对从前的进城回忆。那时大姐在城里的麻纺厂上班,放假时我便会进城住几天。大姐经常带我到县城的南过驿巷去吃牛肉汤。清晨的巷子里已热气腾腾,牛骨与辣椒在锅中翻滚,巷子里坐满了等待吃牛肉汤的人们。有要求多放些辣油的,有要多加点香菜的。有的说:“老板,多放两片牛肉吧。”有人伸长脖子数着前面的人头,炉火奏响了清晨的序曲。直到定居寿县后,我才真正了解到“淮南牛肉汤”的魅力。
驱车驶过东津渡大桥,便进入了淮南。这座在《六姊妹》叙事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精神之桥,不仅连接了寿县古城与淮南,更在荧屏上生动展现了“淮寿一家亲”的深厚情感。剧中那些浸润着楚风汉韵的婚丧嫁娶习俗,那些回荡在豆腐作坊里的淮南口音与寿州方言,“排场”“长得俊”“油滋啦”“玩火好濑尿”坐月子散“红鸡蛋”这些方言民俗恰似淮河与淝水千年交融的生动写照。当屏幕上的煤油灯照亮两家人的团圆饭桌时,我仿佛看到了历史长河中,同饮一河水的人们如何在时代浪潮中相互扶持,将生存的艰辛转化为生命的醇香。
作品中提及的淮南历史背景,如楚国最后的都城、春申君黄歇、廉颇、淮南王刘安等历史人物,以及《淮南子》和二十四节气的诞生地八公山和寿县古城等,都是淮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历史元素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也让观众对淮楚文化有了更加直观而深刻的认识。
淮南作为华东地区的工业重镇,拥有悠久的工业历史。煤矿、电厂、化工生产等工业元素,共同构成了淮南文化的独特魅力。而在青年作者伊北的笔下,淮南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段时光、一份情怀、一种精神。
“淮寿一家亲”,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毗邻,更是心灵上的契合。在淮河码头消逝的汽笛声中,回荡着古寿春楚汉文化的浑厚底蕴。在八公山豆腐坊里,卤水点化出了刘安炼丹的玄妙传说。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淮寿一家亲的深厚文化底蕴,更是岁月沉淀下的一份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