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楚韵的回响

版次:04  2025年03月20日

(上接一版)

低氧灭菌室内,发掘出漆木器等文物被安排在一间充满氮气的房间,“这里就是出土文物的‘安全屋’,通过模拟原始埋藏环境,避免文物受损。”武王墩考古队队员柴政良说。

此外,张治国表示,科技考古手段还应用于墓葬考古测年、墨书红外识别、人骨DNA研究等工作中。

比如,专家们在对人骨DNA进行分析比对后,推断墓主为男性,死亡年龄在50岁及以上,在寿春的四任楚王中,唯有楚考烈王死亡时年龄在50岁以上;从线粒体基因组来看,其母系来源可能为古代北方人群,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史料中“楚顷襄王七年(公元前292年),楚顷襄王从秦国迎娶新妇”的记录。

在多方支持下,现场建成了考古实验室、文物保护实验室、标本库房等在内的近2万平方米配套场所。宫希成表示,希望通过跨学科、多平台、多领域专家团队的共同协作,运用科技手段和新工具,为后续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撑。

相隔两千多年 还能“读”出什么?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站在发掘现场,绵延了2000多年的“风沙”迎面而来,黄土之下,沉睡的文明正缓缓苏醒。

武王墩考古队执行领队方玲表示,考古工作的核心在于保护和传承,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揭示出来,将对它们的解读和认识转化为新的历史知识。

作为唯一一座经过科学发掘的楚王陵,武王墩一号墓填补了科学发掘的楚系墓葬中顶级墓葬的空白。墓主所生活的时代,又处于强秦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前夜,对研究秦汉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及文化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认识历史也离不开考古学。柴政良说,对于楚国八百年历程,很多细节和故事都藏在历史的迷雾中,比如关于楚考烈王的记载,只有史书上的只言片语文字,而已出土的文物则提供了许多细节,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活化了历史场景。

在发掘过程中,柴政良意外发现,在个别文物的漆面上残留了当时制作工匠遗留的指纹,“这些指纹就好似凝固的时间胶囊,一经打开,便感到我们在和古人对话。”

宫希成说,需要了解如何从蛮荒走到如今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文化自信就来自这些真实久远的历史。绵延千年的文明传承,绝不止是史书上的记载。

历史宛在眼前,文明辉光日新。

考古人的责任,就是要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考古工作所承载的,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

(新华社合肥3月19日电

记者 屈 彦 赵金正 吕岩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