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退为进的文脉流变

——读陈引驰《文脉的演进》

版次:03  2025年03月19日

刘平安

陈引驰《文脉的演进》(2024年12月,中华书局)以先秦至晚清时期的中国文学为书写对象,打破传统文学史按不同朝代描述文学发展的写作方法,将整个中国文学划分为先秦、唐宋之际、近现代之际三个轴心时代,按照文体进行分类写作,着重讲述轴心时代整体文化与作家个体、各类文体的交融互动。

三个轴心时代中,复古始终困扰着不断演进的中国文学。先秦时期荀子提出了明道、征圣、宗经的先声。在人性本恶的基础上,他认为人要不断学习,改变恶性,学就要向优秀的人学,而优秀的人则是圣人,谓之征圣,圣人又离当前的时代很远了,得从记载圣人言行、情志的经典文本中求取圣人的嘉言懿行,谓之宗经,学习了这些就可以明白道理,克服人性中恶劣的方面,谓之明道。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进一步明确了荀子的文学观念。

至第二个轴心时代,复古风尚渐起。唐代陈子昂“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针对当时流行的浮靡华艳文风首开唐代模拟汉魏诗风的风尚,到韩愈则针对类似于文字游戏的律赋,提出文以明道的思想,其自白言“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宋人接续韩愈极端的复古倾向,北宋初期就有“时文”与“古文”的论争。为突破唐人在诗歌上的影响,求取诗歌的新变,宋诗则一改唐诗情韵生动,音韵圆润的面貌,充满了古书的典故、学问,富于理性,情感克制。针对当时以才学为诗,以学问为诗,以文为诗的不良风尚,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正式提出了“以盛唐为法”的复古主张。

第二、三个轴心时代之交,明朝迎来了复古的高潮。明初三位诗坛巨擘,以其杰出的诗歌创作,开启了明代的复古实践。清代学者沈德潜认为刘基的诗歌“乐府高于古诗,古诗高于近体”。《四库全书总目》认为袁凯的诗歌“古体多学《文选》,近体多学杜甫”,认为高启的诗歌“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明代诗歌开端就是刚健有力,充满生机的诗风。

发展至第二个阶段,出现了台阁体,这种继承了宋诗冗沓陈腐的诗体。高棅《唐诗品汇》继承宋人严羽《沧浪诗话》的以盛唐为法的复古思想,李东阳进而在《麓堂诗话》提出崇唐黜宋,以热烈的感情为基础,追求刚健秀美的诗歌,即是针对当时不健康的诗风。明诗第三个发展阶段则是前七子时期,代表人物则是李梦阳,李梦阳提出“学不的古,苦心无益”,仍然是反对模拟宋诗,提倡学习宋人之前的作品,写出真人真情。前七子,显然是反对宋人开启的精、瘦、思、理的诗歌审美样式。

第四个发展阶段是后七子时期。后七子代表则是王世贞,他也主张复古,可是与前七子又有所不同。针对前七子,过分注重模拟得像不像,失去了新变与新创的问题。王世贞既要求在拟古的基础上写出性情之真,又反对模拟。在复古思潮之下,推动了明代文学走向第五个发展阶段,即公安派时期。公安三袁主盟文坛,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同样继承了前后七子复古,崇尚宋前文学抒写性情,反对一味剽窃模拟的思想,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口号,催生出了“小品文”这一新的散文文体。

至清代在复古思想的陶染下,诗歌方面出现了格调说、肌理说、神韵说、性灵说,特别是沈德潜的格调说,其理论来源就是前后七子的主情思想。袁枚所提出的性灵说,直接肇始于明代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散文方面则出现了影响清代二百余年的桐城派,其理论源流则是韩愈等古文运动大家,主要提倡程朱理学,讲究义理,与主情的诗歌理论分庭抗礼。第三个轴心时代出现了巨大的文化断裂,作为对前两个轴心时代的反拨,成就了近代的新文学与新思想。

文脉在演进的过程中,不断复古,以退为进,在纠偏文学风气的同时,产生新的变化,古典文脉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上下前进,绵延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