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聚力”多元法治服务绘就民生新图景

版次:02  2025年03月19日

本报讯 近年来,田家庵区围绕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织密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机制、聚焦服务质效、厚植服务文化四维聚力,实现法律服务从“有形覆盖”向“有效供给”转型,群众法治获得感显著增强,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坚实的法治支撑。

织密服务网络,全域覆盖打通基层法治末梢。坚持贯彻“集约化、便民化、标准化”建设理念,推动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与司法所实现机构、人员、职能“三融合”,全面建成汇集法律援助、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全天候畅通“12348”法律服务热线,建立“线上即时响应、线下精准对接”机制,2024年以来共提供法律咨询指引1800余次,解答疑难问题850件,实现法律服务“零距离”“不打烊”。

创新服务机制,靶向施策打造民生法治样板。在持续推行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的基础上,创新“法律顾问+”服务模式,将法律服务拓展延伸惠及民生各领域。采取“定时坐班+订单式服务”,开展法治讲座、法治宣传、法律咨询等活动3300余次,通过“护蕾行动”深入校园举办法治讲座7场;组织“云端答疑+面对面服务”,针对农民工、妇女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开辟“绿色通道”,实施“容缺受理+上门服务”,全年办理农民工欠薪、家暴维权等案件144件,挽回经济损失120余万元。

聚焦服务质效,精准发力筑牢平安法治屏障。培育品牌调解矩阵,打造“家”系列、文化人、和悦等原创特色调解品牌13个,进一步完善品牌调解工作室建设。持续发挥“新岸”社区矫正工作室品牌效应,构建“帮扶教育培训+”新模式,开展就业技能培训2场,覆盖47名社区矫正对象。建立刑释人员全链条衔接机制,全区共建成监所远程探视点9个,全年办理相关业务1173次,持续探索教育管理服务新模式。

厚植服务文化,多维赋能构建普法法治生态。深化“法律明白人”培养行动,全区28个行政村培育“法律明白人”166名,组织开展履职专题培训20余场。创新“沉浸式普法”场景,在田东街道电建社区建成“法治游园”,设置法治文化长廊、法治互动体验区等板块,举办防范电信诈骗、未成年人保护等主题宣传30余场,覆盖群众近万人次。联合执法部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开展安全生产、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专题普法活动1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通过微博、政府门户网站、村社区网格群等推送法律知识近4000条,构建“线上+线下”全时段多维普法体系。

(本报通讯员 周 倩 吴喆敏 本报记者 李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