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为了让世界经济之水“流”起来、“活”起来,中国领导人多次强调“通”的重要性:或化用中华传统智慧——“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或发出真诚呼吁——“各国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当某些国家试图用“小院高墙”阻断经济血脉,中国选择用“通”的智慧为世界疏通经络。
依托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建“一带一路”联通五大洲,推动绵亘千年的古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破解基础设施滞后、发展动能不足、治理能力薄弱等全球性难题注入动能。老挝国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西提赛·赛亚冯说,共建“一带一路”为促进各国互联互通创造了重要契机,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多重利好,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有序扩大自主开放,持续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同时高水平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动区域和国际经贸合作,倡导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让更多国家共享经济全球化成果……中国遵循开放、包容、共享的发展逻辑,致力于促进各经济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优化配置。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世界经济系副教授柳德米拉·波波娃说,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贸体系和价值链,致力于消除要素流动壁垒,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倡导者。
科尔茹姆巴耶夫认为,中国主张“同球共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天下一家”的哲学思想。苏剑认为,中华文化蕴含整体思维、系统思维,让中国从更宽广维度思考时代命题、整合全球资源,以联动开放的中国实践提升全人类福祉。
“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加强联动开放,在彼此协同中扩大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创造世界美好未来。
(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
记者 高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