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淮南

丁 祥

版次:03  2025年03月17日

淮南,诞生于江淮平原的褶皱之间,舜帝“南巡”为我开篇。四千年前,舜帝在此传授稼穑技艺,足迹化为舜耕山的永恒印记,以其仁德叩开农耕文明之门,问津书院的前身孔庙至今仍见证儒家文化的底蕴。

楚相孙叔敖以超凡智慧主持修建安丰塘(古称芍陂),这项世界伟大的水利工程,通过科学设计实现旱涝调控,使淮南成为天下粮仓。其治水理念与民生关怀,至今仍在粼粼波光中传承。战国时期,楚考烈王将淮南纳入战略核心版图,精兵布防、发展商贸,使之成为沟通南北的重要枢纽。春申君黄歇更在此北抗强秦、南拓吴地,“申城”之名即源自其封号,其治水功绩与军事谋略共同铸就城市繁荣。

汉初淮南王刘安召集门客在八公山炼丹,发明豆腐,这一饮食革命滋养中华千年。他主持编纂的《淮南子》,融合百家学说,构建起“牢笼天地,博极古今”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道家巅峰之作,至今仍是成语典故的来源。东晋淝水之战在此上演以少胜多的神话,草木皆兵的传奇与珍珠泉的清冽寒光,凝固成军事史上的永恒坐标。

作为楚国最后的荣耀,淮南承载着楚文化的精髓。武王墩楚墓考古发现印证了这片土地与楚文明的深度交融,其开放包容的精神内核深刻影响着城市气质。从舜帝躬耕到刘安炼丹,从孙叔敖治水到谢玄箭阵,淮南以山川为纸、淮河为墨,书写着农耕与征伐、创造与传承的史诗。

而今,远古森林化作地下煤海,为现代工业注入动力;舜耕山层岚叠翠,八公山豆腐飘香依旧;安丰塘碧波荡漾,仍在润泽万亩良田。

淮南,镌刻圣贤智慧、英雄热血与匠人精神,将持续以楚汉文化的兼容并蓄为魂,续写新时代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