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入耳心犹暖

楚仁君

版次:03  2025年03月17日

央视蛇年春节档期热播的年代剧《六姊妹》,伴随着浓浓年味与和煦春风,在淮南城市乡村、大街小巷肆意漫卷、淙淙流淌,猝然间燃起普通市民和外地游子那挥之不去、久藏于心的对家乡的激情。作为剧中故事发生地和实景拍摄地,除了淮上渡口、九龙岗时光小镇、何家老宅、汤家老宅等许多熟悉的场景外,剧中人物对白中很多耳熟能详、百姓常挂于嘴边的方言俗语俯拾皆是,处处透着“淮南味儿”,尤其让淮南观众倍感亲切和温暖,瞬间拉近了人与剧之间的距离。

《六姊妹》中的方言俗语,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也是淮南人心中不灭的火花,每次在剧中听到这“淮南味儿”,都会在心底激起层层涟漪,发出会心的一笑。剧中“阿奶”“油滋拉(油渣)”“拉钩(排队)”“安泰”“作妖”“打了一头(走了一趟)”等方言随手拈来,皆成妙谛,带有淮南特有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质。如老大何家丽吃饭时问儿子:“你爪子洗了吗?”儿子答:“洗了。”这“爪子”是淮南地区特有的方言,指手,带有戏谑的成分,体现长辈对晚辈的爱怜。类似的还有“快去把你的蹄子洗了”,这里的“蹄子”是指人的脚。“爪子”“蹄子”只适用于长辈对晚辈说,晚辈反过来这样对长辈说,则视为大不敬,这是淮南方言中的一大特色。

剧中还可以随处听到一些淮南地区特有的俗语,如“有多大碗,吃多大饭”“治得了病,治不了命”“出生时夹扁了头,脑子有问题”“来得早不如来得巧”“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等等。这些俗语“有滋有味”,成功塑造了以“六姊妹”为核心的人物形象,让不同角色间的区分更为明确,让人物形象“立得住”,让故事情节“立得牢”。同时,也展现了淮南地区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剧中人物一开口,带有淮南特色的“市井气”和“烟火味”就扑面而来,鲜活地还原了淮南话的神韵,透出平凡人家、普通人物人生命运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百味人生。

方言俗语是地域文化最直观的听觉符号,其背后承载着不同的地域文化。淮南方言俗语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藏着淮南一方民众厚重的文化积淀,也是反映淮南地域文化心理和习俗演变的活化石。淮南方言俗语,体现着淮南人的智慧与文化。在淮南人的日常生活中,方言俗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这些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的短语,不仅简练形象、通俗易懂,更蕴含着深厚的淮南地方色彩与文化智慧。它们大多源自淮南人的生活经验,有的诙谐幽默,有的寓意深远,为淮南人的沟通交流增添了无尽的便利与乐趣。

从一定意义上说,方言俗语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是文化传承、情感纽带、社会认同、教育资源、艺术源泉和科学探索领域之一。学习了解淮南方言俗语文化,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淮南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对国家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为未来淮南文化强市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淮南方言俗语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重视和传承。电视剧《六姊妹》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成功探索,不仅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也颇受全国观众特别是淮南地区观众的极大青睐。

方言俗语是淮南文化元素的重要体现,也是淮南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淮南方言俗语在电视剧《六姊妹》中的合理应用,更好地表现了淮南这一特定区域的人文、环境、风俗,成为观众理解淮南民俗文化、展现风土人情的一把关键钥匙,真正让观众体会到浓郁纯正的“淮南味儿”。期待这股“淮南味儿”飘向更广阔的空间,愈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