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居家护理指南

陈娜娜

版次:A04  2025年03月14日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指的是胎龄不足37周分娩的新生儿。由于早产儿全身各系统功能发育尚不成熟,对子宫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均较差,因此当早产儿出院回到家中,如何做好居家护理,成了父母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就对早产儿居家护理的一些要点进行解析。

一、环境温馨

1、温度与湿度: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对环境温度和湿度要求较为严格。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为宜。可以使用空调、加湿器等设备来调节室内温湿度,确保早产儿处于舒适的环境中。

2、清洁与通风:保持家庭环境清洁卫生至关重要。室内应经常打扫,减少灰尘和过敏原,每天应进行至少2次室内通风换气,每次通风时间在15~30分钟,但要注意避免通风时冷风直接吹到宝宝身上。

3、噪音与光线:家庭环境应保持安静,避免噪声干扰。噪声对早产儿正在发育的大脑有影响,可引起呼吸暂停。另外,强光会使早产儿生长发育缓慢,持续的照明会改变早产儿的生物钟节律和睡眠习惯。因此,室内光线要柔和,可以使用深色窗帘,避免强光直射宝宝眼睛,避免夜间持续小夜灯照射。

二、科学喂养

1、喂养方式:母乳是早产儿最理想的食物,早产儿妈妈的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消化酶和免疫活性物质,更适合早产儿的需求。如果母乳不足,推荐使用早产儿专用配方奶,出生体重低于1800g的早产儿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母乳强化剂。喂奶时尽量采用母乳喂养的正确姿势,让宝宝含住大部分乳晕,避免吸入过多空气。使用奶瓶喂养时,要选择合适的奶嘴,使奶液的流速与宝宝的吞咽能力相匹配。

2、喂养频率:喂养量应根据早产儿的耐受情况而定,以不发生腹胀和呕吐为原则。应按需喂养,当宝宝出现饥饿信号(如哭闹、吸吮动作、头部左右转动寻觅等)即可哺乳,喂奶过程中注意观察宝宝的面色、呼吸和吞咽情况,避免呛奶。如果宝宝出现呛奶,应立即将其头偏向一侧,轻拍背部,帮助排出呛入的奶液。

三、皮肤护理

1、清洁与保湿:早产儿皮肤娇嫩,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要勤换尿不湿,大小便后用清水冲洗,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爽。每天可以用温水给宝宝洗澡,水温控制在38~40℃,动作要轻柔。要注意清洗宝宝的颈部、腋窝、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防止污垢和汗液残留。洗完澡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及时涂抹婴儿专用的润肤霜,保持皮肤水分,防止皮肤干燥、皲裂。

2、脐部的护理:在宝宝脐带未脱落之前,每天用碘伏消毒脐部,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消毒时,要将脐部轻轻提起,从脐根部开始环形消毒,避免尿液、粪便污染脐部。

四、预防感染

1、减少探视:早产儿免疫力较低,容易受到外界病菌的感染。应避免带到人多的公共场合,要尽量减少探视人数和次数,避免让患有感冒、咳嗽、腹泻等传染病的家人接触宝宝。

2、个人卫生:家长在接触宝宝前后,要认真洗手,更换干净的衣物,必要时可戴口罩。宝宝的衣物、被褥要经常清洗、更换,保持清洁卫生。

3、物品消毒:宝宝的奶瓶、奶嘴、餐具等要定期消毒,可以使用煮沸消毒或蒸汽消毒的方法。玩具也要定期清洗、消毒,避免病菌滋生。

五、早期干预

1、抚触疗法:每天给宝宝做1~2次抚触按摩,通过抚触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使宝宝减少哭闹,促进消化吸收功能增强以及良好的睡眠。

2、袋鼠式护理:通过加强母婴间的肌肤接触,促进宝宝早期皮肤感知觉发育、神经发育、改善呼吸,有利于早期的情感交流,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3、听觉与视觉训练:给宝宝营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家人和宝宝多交流、说话、逗笑,给宝宝看鲜艳的物品或发声玩具,进行视觉和听觉刺激。

六、健康监测

1、生命体征:家长要密切关注宝宝的身体情况,包括体温、呼吸、心率、肤色等。正常情况下,早产儿的腋下温度保持在36.5~37.3℃之间,如果发现宝宝体温异常、面色发绀或呼吸急促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2、定期复查:早产儿在出院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着生长落后、神经发育迟缓和发病率增加的风险,因此除了家长细心的照顾外,定期的监测和评估也非常重要。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带宝宝到医院进行复查,包括身体发育指标的测量、神经发育评估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早产儿的居家护理需要家长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精力,只有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用心呵护,这些早到天使才能够健康成长,和其他孩子一样拥有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系淮南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