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梗死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并且在年轻人群中的发病比例也有所增加,可以说脑梗死已经成为一种全年龄段都具有较高发病风险的疾病。脑梗死一旦发生,往往会让患者出现残疾、死亡等严重不良后果,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我们都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当自己或周围的人发生脑梗死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尽量避免悲剧发生呢?
脑梗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血栓”、“中风”、“缺血性脑卒中”,它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炎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会导致脑血栓的出现,导致脑动脉管腔出现狭窄或是闭塞的情况,最终造成其供血区脑局部组织出现缺血、缺氧、坏死等情况。由于脑组织对缺血、缺氧很敏感,出现坏死基本不能恢复,因此脑梗死一旦发生,患者会在极短时间内出现神经功能受损症状,如晕厥、言语不清、口角歪斜、肢体无力、肢体麻木、大小便失禁等。如果不能尽早接受治疗,这些症状可能会发展为伴随终身的后遗症,甚至引起死亡。
人的正常生理活动都是在脑组织的参与支配下完成的。人体语言、运动、感觉的发生均有对应的脑组织区域负责调控,当这些区域发生脑梗死时,正常的功能活动将会受到影响,并在极短的时间内表现出来。因此,判断是否发生了脑梗死,主要是根据患者有没有出现不同以往的体征表现。我们比较常用的识别方法叫做FAST法,这是一种国际通用的脑梗死判断方法,四个字母各代表一种症状表现。F(face)表示观察面部有无面瘫、口角歪斜、伸舌歪斜;A(arm)表示观察肢体有无活动不灵活、感觉异常;S(speech)表示观察有无说话不清楚甚至不能说话、听不懂别人说话;T(time)表示如果已经出现以上症状,需记住发病时间,并及时拨打120送医院就诊。
脑梗死是一种急性发生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起脑组织坏死并引起功能障碍的疾病。随着发病时间的增加,脑组织受损的区域会逐渐扩大,脑功能的损害也会逐渐加重,且该疾病起病较急,进展较快,往往在数小时内就会产生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害,若是治疗不及时或是治疗失误,则患者的预后可能会受到影响,常常会有后遗症伴随,例如口眼歪斜、行走困难、感觉与意识障碍、一侧肢体瘫痪等。因此,早期及时的诊治显得尤为关键,而脑梗死治疗是一种专业的综合性治疗,必须在具备相应医疗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所以,尽早送医院救治是脑梗死唯一的出路。
脑梗死的重点不是治疗,而是预防。该病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减少病情发生及加重的概率。预防脑梗死的注意事项要点如下:1、合理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肪乳制品、瘦肉、鱼类、豆类等富含营养的食物摄入,减少钠盐、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和添加糖的摄入。2、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增加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改善代谢功能。3、戒烟限酒。坚决戒烟,避免二手烟的危害,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量不超过25克酒精,女性不超过15克酒精。4、良好的睡眠。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避免睡前过度兴奋或使用电子设备。5、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为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患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高血脂患者应定期检测血脂,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方式将血脂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定期监测血糖,遵循医嘱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保持糖化血红蛋白在7%以下。6、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等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对于有脑梗死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应增加体检频率,必要时进行头颅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7、心理调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学会应对压力,可通过冥想、瑜伽、旅游等方式放松身心。
脑梗死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通过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综合预防措施,能够有效降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守护心脑血管健康,远离脑梗死的威胁。
(作者单位系淮北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