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求变 以“制”为基 以“质”赋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探析

版次:A03  2025年03月14日

寇明月 杨文选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4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的系统认识,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路径。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需借助科技创新的强大驱动力,以催生新兴产业、涵养新的增长、构建新的竞争优势,从而助推和促进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首先,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力,深入破解科技创新领域的体制机制难题,充分释放科技创新的潜能与活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高效研发并有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提升研发能力,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打破壁垒,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搭建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应积极鼓励并大力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设立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充足的资金、设备以及实验条件,同时也为企业引入前沿技术与人才资源,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进程,从而促使各方资源优势及数据成果得以充分汇聚与发挥,进一步激发创新潜能,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其次,要加强制度保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有序的营商环境。政府等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及公平竞争制度,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和法治保障。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并投资于新兴产业和社会实践,促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要将内部控制作为一种高效的管理工具与风险预防体系,积极适应并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变革需求。还应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融入风险识别、预警与应对的全过程,实现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动态的精准把控与高效引导。通过构建智能化的内部控制平台,逐步加强对生产流程、技术研发、市场反馈等多维度数据的实时监控与分析,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优化迭代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与决策依据。

再次,还需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变与升级。产业升级的深度与广度,是衡量新质生产力实力的重要标尺。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全面规划并协同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未来产业的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必然推动企业通过广泛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管理,进而促进产业升级与转型。这一深度转型不仅涉及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革新,还涵盖了商业模式与管理模式的全面重构,使企业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精准满足消费者需求,有利于推动未来产业的发展。

最后,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是促进新质生产力产生和崛起的关键因素,它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前沿技术,在传统产业中掀起质量提升与动力变革的浪潮,引领传统产业加速向数智化产业转型,塑造全新的生产力形态,促进传统产业基础能力的显著提升,推动其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迈进,增强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竞争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向产业渗透与产业自身的数字化转型,着力打造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紧密融合、互利共生的新型数字产业生态集群。加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要求我们实现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和谐并进,为两者融合打造坚实的产业基础条件,以此作为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核心驱动力,加速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作者单位系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