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积累的智慧结晶,它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还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这些观念引导学生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激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如“刚健有为”的自强精神、“仁者爱人”的人文关怀、“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人文关怀和道德教育的内涵。通过这些人文精神的培育,学生能够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参与中实现自我价值,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如“以义制利”的义利观、“以孝求忠”的家庭观念、“修身养性”的个人修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具体的道德实践路径。这些道德规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义利观,培养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个人品德的提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还为创新教育方法提供了可能,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路径来实现。
其一,优化课程体系。课程是教育内容传递的载体,优化课程体系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础。首先,高校应开设独立的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如中国哲学、中国历史、中国文学等,这些课程不仅能够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更能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例如,中国哲学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儒家、道家、佛家等哲学流派的思想精髓,从而深化他们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理解。其次,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必修课教学是提升课程内涵的重要途径。通过在思政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讨论古典诗词、分析历史事件,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讨论《论语》中关于“仁爱”的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这一传统美德。
其二,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增强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情境教学和案例教学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文化背景下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通过模拟古代礼仪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古代礼仪的形式,更能够体验到礼仪背后的文化精神和社会意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是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发线上教学资源,如虚拟现实(VR技术)体验古代生活,同时结合线下互动,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活动,不仅能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要夯实教师传统文化底蕴,深化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认知,鼓励教师参与校外传统文化研习班,拓宽文化视野。同时,可设立校内传统文化研究课题,给予资金与时间支持,激励教师钻研其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之道。另一方面,要着重提升教学融合能力,组织教学工作坊、开展示范课观摩等,提倡新老教师互评互学。同时,紧抓师德师风建设,挖掘古往今来尊师重道、立德树人典范,将其融入师德培训,涵养教师品德,督促教师以身作则,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滋养学生心灵,凭高尚师德引领学生成长。
其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学术研讨层面,定期举办传统文化学术周,聚焦诸子百家思想、史学经典研读等专题,邀请专家剖析内涵,组织学生分组研讨,启迪思维深度。在竞赛活动方面,开展诗词接龙、成语飞花令大赛等各类活动,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情。在表演展示方面,将校园文艺汇演融入京剧、民族舞等节目,从服饰、唱腔、舞姿等各方面领略古韵,增强文化自信。实践体验也不可或缺,可设立校园传统文化体验坊,定期教学茶艺、香道,于袅袅茶香、悠悠香气里体悟古人雅致生活,在沉浸式参与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扎根学生心间,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鲜活持久动力。
其五,拓展社会实践渠道。构建文化遗迹实地调研项目,高校与文博单位、历史古迹景点合作,通过学生实地考察、撰写调研报告的形式深化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使命的认知。安排学生参观非遗传承工坊,在学习技艺的同时挖掘匠人匠心精神,助力非遗文化传承推广。还可结合新媒体直播带货,拓宽非遗文化产品销售渠道,于实践中真切体悟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效延伸,让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与弘扬者。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方法。高校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创新教育模式,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只有不断优化教育实践路径,我们才能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作者单位系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