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认知中,鱼儿总是在江河湖海中畅游,或者在宽敞的池塘里嬉戏。然而,如今一种新颖独特的养殖方式——桶装养鱼,正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日前,记者在滁州市南谯区章广镇胡集村的叶贵家庭农场,就见到如此新奇的一幕。
该农场是在原胡集中学的旧址上建起来的。记者走进5米多高、3000平方米的连栋大棚内时,农场主盛叶贵正在调试为养鱼大桶特制的供氧机。在他的精心设计和科学管理下,20多个硕大的深蓝色桶装养鱼池,已经成为鱼儿舒适的家。
“讲是‘大桶’,其实是‘帆布池’。”盛叶贵告诉记者,“一共24个池子,直径10米和8米的各有一半;每个池子2.8米深,一半地下、一半地上。”据介绍,帆布的材质和大小经过严格的挑选,不会对鱼儿和人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目前,桶装养鱼的主要品种为鲫鱼、鳜鱼、鲈鱼、黄颡鱼等常见淡水鱼。“去年10月份,放了3万尾鲫鱼、3万尾鲈鱼;今年六七月份,等鱼长到1斤多就可以上市了。”据盛叶贵介绍,南京、合肥的鱼贩和本地垂钓中心都提前预订,他的鱼供不应求。
谈及桶装养鱼的好处,盛叶贵说,首先是便于观察和管理,可以更直观地了解鱼儿的生长、进食和健康情况。还有占地面积小,大大节约土地资源,“我这24个桶养殖区域仅有3000平方米,如果按照传统养鱼方法,大概需要350亩地建设鱼塘。”
盛叶贵的办公室内,装有连接13个摄像头的智能监控系统,已经实现全程智能化养鱼。池底建成锅底状,中间设置排污口,桶内水体24小时流动,水体容氧设置好上下限,通过物联网平台,手机可实时观察监控、自动报警、远程操控,智能化养殖。
为了保持水质,家庭农场不仅购置了先进的微滤机,实时监测和调整水质参数,确保鱼儿始终生活在最佳水环境中,还在努力探索鱼菜共生技术。
“今年计划卖鱼20万斤左右,预计纯收入70万元上下。”盛叶贵告诉记者,区、镇政府和农业部门非常支持他搞创新和研发,并为他在技术、资金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他也将积极探索,努力为保障水产品供应、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