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但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却可能暗藏烦恼——小儿抽动症在春季高发。小儿抽动症又称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以不自主、反复、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或)发生抽动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眨眼、皱眉、耸鼻、努嘴、摇头、耸肩、扭腰、踢腿等,发声性抽动表现为清嗓子、咳嗽、吸鼻、哼声、犬吠声等。有些孩子频繁眨眼,家长起初以为是眼睛疲劳或有炎症,滴眼药水后却不见好转;有些孩子总是清嗓子,被当作咽炎治疗却效果不佳。这些情况都可能是小儿抽动症的表现,据统计,我国儿童抽动症患病率在1%-7%之间,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一、春季为何小儿抽动症高发
从中医理论来讲,春季对应五行中的木,五脏中肝属木。春季阳气上升,万物生发,肝木之气应时而旺。若小儿本身肝常有余,在春季阳气的鼓动下,肝气易亢逆,风阳内动,从而引发或加重抽动症状。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春季气候变化频繁,气温波动大,孩子的身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容易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使得抽动症易发。而且,春季花粉、柳絮过敏反应可能刺激神经系统,诱发小儿抽动症。
二、中医综合治疗的优势
中医对小儿抽动症的认识历史悠久,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肾等脏腑也密切相关。中医综合治疗小儿抽动症,注重整体观念,通过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且副作用小,不易复发。
三、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治疗小儿抽动症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肝熄风、安神定志的作用。常用穴位包括百会、四神聪、风池、肝俞、肾俞、太冲、合谷等。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为诸阳之会,能醒脑开窍、升阳举陷;四神聪在百会前后左右各一寸处,可宁心安神、醒脑益智;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能疏风清热、平肝息风;肝俞为肝之背俞穴,可疏肝理气、养血柔肝;肾俞补肾益精;太冲为肝经原穴,能平肝潜阳;合谷为大肠经原穴,可疏风解表、通络止痛。根据孩子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穴位配伍和手法操作,一般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0-30分钟。通常每周治疗2-3次,一个疗程10-15次,具体疗程根据病情而定。针灸治疗能有效改善抽动症状,减轻孩子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四、小儿推拿
通过按摩特定部位和穴位,可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缓解肌肉紧张,减轻抽动症状。
1、头面部按摩:用拇指指腹按揉百会、四神聪、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等穴位,每个穴位1-2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然后用双手食指和中指自印堂向上推至前发际,反复操作10-15次。
2、颈肩部按摩:用拇指和食指拿捏风池穴1-2分钟,再用双手拇指沿颈后两侧肌肉自上而下按摩,力度适中,约3-5分钟,最后轻轻按揉肩部的肩井穴1-2分钟。
3、腰背部按摩:让孩子俯卧,用手掌根自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自上而下按摩,重点按揉肝俞、肾俞等穴位,手法要轻柔,每次按摩3-5分钟。
4、四肢按摩:按揉上肢的合谷、内关、曲池等穴位,以及下肢的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位,每个穴位1-2分钟。然后用双手握住孩子的四肢,轻轻进行屈伸、旋转等活动,以放松肌肉。
推拿按摩可隔日一次,一个疗程10-15次,长期坚持,能改善孩子的体质,增强身体抵抗力,对治疗抽动症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五、日常护理与预防
除了中医综合治疗,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避免孩子精神紧张、焦虑和过度疲劳。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在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均衡,避免孩子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含有咖啡因、色素、添加剂的食品和饮料,如巧克力、可乐、方便面等。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菠菜、苹果、玉米等。
预防小儿抽动症,家长在孕期要注意保健,避免感染、中毒、外伤等不良因素。孩子出生后,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和治疗各种疾病。加强孩子的心理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避免孩子受到惊吓、打骂等精神刺激。
春季是小儿抽动症的高发季节,家长要提高警惕,关注孩子的身体和行为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抽动症的症状,应及时就医,选择中医综合治疗方法,结合日常护理和预防措施,能够帮助孩子早日康复,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安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