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运河,无不有水系支撑。京杭大运河如此,寿春古运河也不例外。初闻如雾,一条自安徽寿县芍陂大香门经南城濠至东淝河的水道,被称为“运河”,当有深意。
相传孙叔敖造芍陂以灌田,据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二“肥水”条载“(芍)陂有五门,吐纳川流,西北为香门陂”。道光《寿州志》卷四《山川》称“香门陂,今安丰塘之大香门”。这说明包括大香门在内的“五门堰”,灌溉肇事于战国孙叔敖,并未及漕运。寿春漕运,始自三国之魏。《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载,邓艾于芍陂北堤“大香水门,开渠引水直达城濠,以增灌溉,通漕运”。这是对寿春古运河最早的记载。梁子琦《按院舒公祠记》说,邓艾“于芍北凿大香水门”,“通漕运”,认为“凿”大香门系邓艾所为。
大香河,古名“芍陂渎”,从“寿春旧渠”演变而来。寿春因“旧渠”可作“运道”,引起西晋王朝的关注。晋武帝咸宁三年(277年),征南将军杜预提建议说:“臣中者又见宋侯相应遵上便宜,求坏泗陂,徙运道。时下都督度支共处当各据所见,不从遵言。臣案遵上事,运道东诣寿春,有旧渠,可不由泗陂”。《新唐书》卷四十五《地理志五》载,安丰东北十里有永乐渠,灌高原田,广德二年(764年)宰相元载置,大历十三年(778年)废。夏尚忠《芍陂纪事》云:“按旧州志,大香河即古运河,盖安丰郡之运粮河也,俗又讹为梁家河,以粮梁同音云。”此称安丰郡运粮河不妥,因该运河始自三国,远早于芍陂得名安丰塘。梁置安丰郡,隋因芍陂号安丰塘置县安丰。同理,也不当称为寿州古运河,因溯源得名滞后。唯寿春当之,在时间纵向和地域横向的坐标中,曾一度涵盖安丰县甚至寿州之名。
大香河,用于灌溉,由来已久。隋朝赵轨“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余顷”。唐代“修理无闻”,五代时期,“唐不注水”,豪绅纷纷侵占陂田,“水小则阻以利己,大则决以害人”。宋初,李若谷知寿州重修之。元代,朝廷多次于此屯田。明朝永乐以来,“迭有废兴”。灌溉主要有两条水道。一条西北向。嘉靖《寿州志》卷二《山川》载,“大香门,灌至米家台、高庙五十里”,说明大香门嘉靖年间仍在启用,用于灌田。灌溉地之一的米家台,“在正阳镇,相传米芾所筑”,基本由大香门向西北正阳镇(距寿州城六十里)一线。一条东北向。乾隆《寿州志》卷四《水利》载,“大香门,古至城东南三里桥,今废。”光绪《寿州志》卷六《水利志》“旧三十六门考”载,“大香门,灌至城东南三里桥”,说的是“旧”大香门之功效。嘉靖《寿州志》不载此条灌溉水系,当系其已失去灌溉能力。清朝“存二十八门”,大香门已废,其废弃的时间当在明代中叶,其因有二:一是明初取消安丰行政区划,官方对内河水道运粮重视不够。夏尚忠《芍陂纪事》说,“明初县废,大香门亦废,河无用,遂废。”二是豪强侵占,人为堵塞。梁子琦《按院舒公祠记》说,“寿有庆丰亭、永乐渠亭遗址,今存陂侧”,“大香门为塘下豪强者塞。渠日就湮,不可以灌、漕,民皆两失利。”
大香河,兼顾漕运,即为寿春运河。乾隆《江南通志》和《大清一统志》对“大香水门”(简称大香门)下的大香河均有记载,前者云:“大香河,在寿州东南三里。自芍陂大香门分流九曲,至州三里桥北入于淮,乃唐宋运河,元始淤。”后者云:“大香河:在寿州东南三里。《州志》:自芍陂大香门分流入阿曲,至城东南三里桥,北下东西走马河,分为淮河。旧志:系汉唐宋运河。元都燕,始淤。”元代在安丰塘屯田,《元史》《道园学古录》等多有记载,人数在二千至六千不等,且有功效,当时漕运当有之。元末明初战乱和黄河夺淮,重创江淮,大香河漕运自不例外。嘉靖《寿州志》卷三《建置纪》载有“芍陂公馆”,在“桑科铺”办公,处理芍陂有关事宜。明代万历三年,企图再次打通引芍陂直达寿州城的水道,未果。
脱胎于大香河的寿春运河,有“九曲”之称,分流节点记载不一。一是大香门。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三十载,“大香河,寿州东南三里,自芍陂大香门分流,九曲至州三里桥北下,东西走马河入于淮。”二是废寿春城。道光《寿州志》卷四载,“大香河,古名芍陂渎,出安丰塘大香门,历老军营、双古堆至古城,分为二水。”文中“古城”,指废寿春城(距寿州城四十里)。三是黎浆。黎浆,在寿州城东南。《水经注》卷三十二载,“(芍陂)渎水自黎浆分水,引渎寿春城北,径芍陂门右,北入城。”四是芍陂渎口。《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一载,“(芍陂)西北为香门陂,水北经孙叔敖祠下,谓之芍陂渎。又北分为二水,一水东注黎浆,一北至肥水。”孙叔敖祠,在大香门北。(嘉庆)《凤台县志》卷十说,“芍陂渎即今之大香河。《寿州志》云:大香河出芍陂大香门,历老军营、双古堆至城东南二里桥入城濠,绕城入肥,《水经注》所谓芍陂门当在今二里桥之南,芍陂水从此入外郭也。”李兆洛考证“芍陂门”(芍陂渎的出水口门)在“今二里桥之南”,说明引渎水入寿州城,是从二里桥向北而行的。最初从“黎浆分水”,转为从芍陂渎口门分水“东注黎浆”,可知水系有变。说分流于大香门、废寿春城、黎浆、芍陂渎口等,实为大香河水系流经的不同河段的分水口门。自大香门流向西北和东北的水系之间有条连接水道,当指东西走马河。
寿春运河流经处,涉及地理标志“二里桥”与“三里桥”,有的说在寿州城东,有的说在城南,实则均在城东南。嘉靖《寿州志》卷三载,“寿通庐州去城三里,有沟曰引马,引芍陂之水,以灌田,跨为桥。岁久倾废,行道心侧。”庐州在寿州东南,“寿通庐州”官道上的“三里桥”,当在寿州城东南。芍陂渎之水通过“东西走马河”,抵达寿州城东南,“三里桥”建在“引马沟”之上,“引马沟”是“东西走马河”的一部分。乾隆《寿州志》卷二《关津》记有“二里桥在州东南,三里桥在州东南”,当是。光绪《寿州志》卷三载,“肥水又北行二十里,至城东南之三里桥,大香河水注之,是为芍陂渎。渎自芍陂大香门北流至古城分成二水:一由三里桥注城濠,至北门外入肥;一由二里桥注城濠,至南门外入肥。”大香河(芍陂渎)可分流至“三里桥”与“二里桥”的两条水道,乾隆《江南通志》《大清一统志》及乾隆《寿州志》卷四《水利》说大香门“至城东南三里桥”不虚,但“二里桥”所联通的才是寿春运河的河道所在,据道光《寿州志》卷四载,大香河,“其由二里桥注城濠入肥者,旧志称为运河,安丰县之运河也。”
寿春运河的起止情形,据梁子琦《按院舒公祠记》称,“大香河,水出芍陂大香门,古历老军营、双孤堆至州东南二里桥入城濠,绕城合肥水入淮。”大体而言,运河出大香门北流,历老军营(距城四十里)、双古堆,过古城(废寿春城,距城四十里),经孙叔敖祠下芍陂渎门右,分为二水,由二里桥(在州东南),入寿州城濠,经城南门外,入东淝河。
这涉及寿春运河的功能定位。一是重点解决屯田漕运。自三国北魏邓艾就在芍陂广为屯田。二是重点保障国家之需。漕运的路线由寿州城南壕沟,直达东淝河,而不是入城解决地方自给,足以说明此运河的价值所在。由东淝河,进入淮水,上经颍水、汴河,抵开封等地,下由洪泽湖,入京杭大运河,又可达全国部分地区。
寿春一郡或一县不足百里的水道,自名“运河”,分明得益于傍上安丰塘“天下第一塘”的美誉,换得平地响雷的轰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