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豆腐传统制作技艺以一方清白,延续着两千年的匠心传奇;寿州木雕刀锋流转,刻下龙凤呈祥的祈愿;焦岗湖神仙豆的醇香里,沉淀着渔家世代守护的味觉记忆。更有安丰塘的传说在口耳间流转,寿州大鼓的韵律在街巷中回荡,淮南剪纸的红纸翻飞,剪出窗棂上的吉祥纹样……
面对工业文明的冲击,淮南选择以温柔而坚定的姿态守护文化根脉。政府搭建非遗展演平台,让花鼓灯走进校园,让火老虎登上国际舞台;匠人工作室的设立,使紫金砚雕琢技艺不再囿于师徒秘传;豆腐的热闹市集,让传统美食与现代味蕾碰撞出新的火花。这些努力,不仅让非遗走出博物馆的橱窗,更赋予它们与时代对话的能力。
淮南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活动,努力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展。淮水汤汤,非遗的故事仍在续写。它们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伏笔——在机器轰鸣的时代,这些承载着温度与灵性的技艺,恰似一盏盏不灭的灯,照亮文明传承的长路。
历史渊源:青铜鼎镬里的非遗切片
清晨,淮南的城乡街巷便氤氲起绵延千年的醇香。青花瓷碗中,琥珀色的汤底漾着点点油星,牛骨熬炼的浓香,穿过秦汉的烽烟,掠过唐宋的檐角,最终在游子的舌尖化作滚烫的乡愁。这碗被时光浸润的淮南牛肉汤,既是市井晨昏里升腾的烟火气,亦是刻录着华夏饮食密码的活态史诗。
自从“淮南牛肉汤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对于淮南牛肉汤的起源探究就没有停过。无论坊间还是学院派,长期以来,围绕淮南牛肉汤的起源,一直争论不休。
作家金妤认为,淮南牛肉汤最早不是汉族人发明的,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
民俗专家方川认为,牛肉汤的起源不会晚于春秋战国时候。
史志专家姚尚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如果没有回民族的迁入,牛肉加工与烹制技艺不可能得到丰富;同样,如果没有汉民族饮食习惯的植入,牛肉汤的制作方法也不可能花样翻新。几百年间的民族融合,造就了彼此信任的和谐关系。
淮南牛肉汤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在东告诉记者说,淮南牛肉汤记载于汉,名传于宋,研制于清,发展于改革开放。
随着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的进行,出土的青铜鼎里的牛骨是否会让淮南牛肉汤起源的观点趋于统一?目前还不得而知。2024年,武王墩一号墓大铜鼎出土后,专家肯定的说这就是2000多年前的牛肉汤。
不可否认的是,各种淮南牛肉汤起源的观点,都没有错。因为,作为一种美食,或者说作为一种饮食习惯,淮南牛肉汤的起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所以,关于淮南牛肉汤起源之争,各流派所持观点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哪一种观点更为合理,或者说更符合历史演进的规则。
历史的真伪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我们舀起一勺浓汤,便触碰到了华夏民族“民以食为天”的永恒信仰。
文化意蕴:舌尖上的山河故梦
在淮南人的非遗图谱里,淮南牛肉汤是刻入基因的文化胎记。婴孩满月时的“开荤礼”,新人婚宴上的“和合汤”。游子归乡时,必先让这口咸香熨平漂泊的褶皱;异乡的冬夜里,速食包装上的“淮南”二字,也能让眼眶泛起同样的滚烫。
淮南牛肉汤里,当千张的柔韧遇上粉丝的滑爽,当香菜的清新撞破牛油的厚重,这碗汤里翻滚的,分明是淮河两岸刚柔并济的性格。
面对工业化浪潮,非遗传承人执起创新之笔,在传统画卷上晕染现代色彩:标准化车间里,祖传秘方化作精准的克度,真空锁鲜技术将乡愁装进方寸之间;美食纪录片的镜头下,熬汤师傅的皱纹里流淌着光阴的故事;非遗研学馆中,少年们惊讶地发现,VR技术还原的古法熬制,竟与手机游戏同样令人着迷。
如今的牛肉汤产业,正以同样的智慧在传统与现代间架起虹桥。当“淮南味道”乘着电商翅膀飞越重洋,那些盛在青花碗里的,早已不仅是食物,而是流动的文化使节。据悉,淮南牛肉汤不但走遍全国,还迈出了国门。现在,淮南市区已有汤锅店1600多家,全国约10万多家,国外10多个国家都在做淮南牛肉汤,工业化桶装生产已有10多家。
永续沸腾的文明薪火
从楚考烈王青铜鼎里的牛肉汤,到高铁旅人的便携汤包;从青石巷陌的柴火土灶,到智能温控的现代厨房,这碗汤始终保持着沸腾的姿态。它像淮河般容纳着历史的风尘,又如同春日的映山红,在坚守与变革中岁岁绽放。
今天的淮南非遗,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寿州窑文创产品登陆上海艺术展,豆腐制作研学游吸引着日韩游客,牛肉汤产业园年产值逐年攀升……这些数据背后,是传承人们的智慧:既要以“博物馆+非遗工坊”筑牢文化根基,又需借电商直播、工业设计打开产业蓝海。就像那窑火中的陶土,既要经受烈焰考验,又需保持水的多姿。
从寿州窑的窑变奇迹到八公山下的豆腐文化,从牛肉汤的市井炊烟到非遗产业园的现代叙事,淮南用非遗名片编织出一幅“传统与现代共生”的锦绣长卷。当古老技艺与当代生活碰撞出新的火花,当匠人精神与产业浪潮奏响和弦,淮南正以非遗为笔,在江淮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文化传奇:既要扎根大地,又要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