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河之滨的沃土上,淮南如同一部镌刻着楚风汉韵的典籍,两千余年的时光沉淀出7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珠,从寿州窑的釉色流转到八公山豆腐的凝脂如玉,从牛肉汤的烟火氤氲到花鼓灯的匠心独运,这些非遗不仅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更是流淌在淮南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在当代续写着“活态传承”的传奇。
淮水遗韵:解码千年古城的非遗图谱
在淮河的涛声里,淮南这片土地以水为墨,以岁月为纸,写下了一卷璀璨的非遗长卷。
这里,民间艺术的根须深扎于泥土,传统技艺的脉络流淌于市井,从寿州窑泥土与火焰的对话到淮南牛肉汤的一碗红艳,从花鼓灯的热烈舞步到豆腐坊的袅袅豆香,从火老虎的矫健身影到寿州锣鼓的铿锵回响,每一份文化遗产都像是时光凝结的琥珀,映照着淮南人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与精神信仰。
淮南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22项、市级46项,市级共评了六批。淮南的这些非遗项目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花鼓灯、火老虎、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和抬阁肘阁,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包括淮南牛肉汤制作技艺、寿州窑陶瓷制作技艺、寿州锣鼓、谢郢锣鼓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在淮南的众多非遗名录里,有几样东西密切相关,那就是淮南牛肉汤、寿州窑、八公山豆腐、花鼓灯。
你能想象古人端着寿州窑的碗,喝着碗里滚烫的牛肉汤,吃着汤里美味的八公山豆腐(千张),吃完以后去庆丰收跳花鼓灯,那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寿州窑,这座始烧于南朝、鼎盛于唐代的窑口,因陆羽《茶经》“寿州瓷黄,茶色紫”的记载而名扬四海。隋代工匠以青釉勾勒出四系瓶的质朴线条,唐代匠人则以氧化焰将黄釉淬炼得如琥珀流光。在淮南大通区上窑镇的窑河畔,堆积如山的瓷片与匣钵残件,仍在诉说着“窑出万彩”的辉煌往事。而今,寿州窑陶瓷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古老的窑火已不再只是烧造器物的工具,更成为连接传统与创新的文化脐带。
“种豆南山下,霜风老荚鲜。磨砻流玉乳,蒸煮结清泉。”清代诗人查慎行笔下的豆腐制作,在淮南八公山下获得了最本真的诠释。淮南王刘安于炼丹炉中偶然点化的这一方白玉,不仅改写了中华饮食史,更让“中国豆腐之乡”的金字招牌穿越两千年风雨依然熠熠生辉。走进大泉村胡学兵的豆腐坊,石磨转动的吱呀声与柴火噼啪的爆裂声交织成非遗的韵律。八公山泉的甘冽与淮南黄豆的醇厚,在石膏的魔法下凝结成“白若凝脂,弹若琼脂”的绝品。2014年“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金鼎顺流下,玉碗乘浆传。”若说豆腐是淮南的文脉之魂,淮南牛肉汤则是这座城市的市井之魄。从赵匡胤兵困八公山时的一碗劳军汤,到今天遍布全国的10万家门店;从《淮南子·齐俗训》记载的“煎熬燎炙”之法,到现代中央厨房的标准化生产,这碗汤里翻滚的不仅是牛骨与豆腐千张的共舞,更是一部民族融合、产业跃迁的史诗。当考古学家从武王墩楚墓鼎中发现碳化牛骨,当迪拜华人社区飘起淮南汤香,这碗汤已然成为穿越时空的文化信使。“淮南牛肉汤制作技艺”2017年7月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已遍布全国,迈出国门。淮南牛肉汤已成为淮南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和一大品牌。
花鼓灯这项诞生于田间地头的艺术,曾是农人庆丰收的狂欢:夜幕垂落,花灯如星,舞者踏着鼓点,以舞蹈诉说丰收的喜悦与生活的热望。从广场到舞台,花鼓灯始终未改其质朴本色——表演者褪下戏服便是耕者,放下锣鼓便执锄镰。这种“生于民间,归于民间”的特质,让它如淮河般奔涌不息。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展示了淮南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还体现了当地人民在各个领域中的创造力和技艺。
非遗密码:从市井炊烟到千年文脉
淮南的非遗宝库中,藏着无数令人惊叹的“密码”。火老虎的腾挪扑跃,将武术与民俗糅合成力与美的图腾;(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