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及手术室时,大多数人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无影灯下医护人员紧张而有序的工作画面。然而,在这个看似冷峻、专注于医疗技术的环境中,蕴含着诸多温暖的人文关怀与细致入微的专业服务。手术室护理不仅是一项高度依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作,更是一门将科学精准与人性关怀巧妙融合的艺术。
1、术前护理
一是实施心理疏导。对于即将手术的患者而言,心理负担往往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与手术患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始终保持亲切的态度,同时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比如,通过简要说明手术的大致流程、麻醉时可能的感受以及术后注意要点等,让患者倍感安心。二是精准调控温湿度。手术室温度需要恒定在22至34摄氏度,湿度则需要维持50%到60%的范围内,这一标准是经过科学论证后设定的。临床实践提出,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可能增加患者术中低体温的风险,而湿度过高则可能导致细菌滋生,影响手术安全。因此,护理人员会提前两个小时启动空气净化系统,确保空气洁净度达标。针对特殊类型的患者,如新生儿或者烧伤患者,手术室温度调控需要精确到0.5摄氏度。三是摆放舒适体位。无论是截石位、俯卧位,还是侧卧位,每种手术体位的设计都经过了严格的计算与考量。例如,在乳腺手术中,患者的上肢外展角度通常不应超出90度,以避免臂丛神经受到损伤。四是,核实信息。看似简单的提问,如“您的名字是?”“今天我们将为您进行哪项手术?”实际上是手术室护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身份确认和手术部位的核对是防止医疗差错的关键步骤,充分体现护理工作的严谨性和细致性。
2、术中护理
第一,监测生命体征。除了关注监护仪上的数字,护理人员还练就了独特的观察能力。比如,在麻醉诱导阶段留意患者睫毛的轻微抖动,当失血量达到800毫升以上时关注创面渗血颜色的转变,以及二氧化碳分压异常时呼吸机波形的微妙波动,及时发现异常,为抢救争取宝贵的时间。第二,完善术中配合。在开放手术区域,由于交流受限,护理人员与医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非语言沟通方式。例如,两根手指轻点表示需要止血钳、掌心向下摆动则表示需要调整吸引器的压力。这种高度协调的合作源于每天数小时的反复练习以及长期积累的专业经验。第三,关注体温管理。库存血因温度较低,直接输注可能使患者核心体温下降,进而引发心律失常。为避免这种情况,护理人员会使用专业设备将血液加热至36至37摄氏度后再进行输注,同时通过加热毯或循环水床垫维持患者体温,有效减少低温带来的风险。第四,保护隐私。护理人员会用无菌布单遮盖患者的非手术部位,仅暴露必要的区域,既保护隐私又降低感染风险。对于女性患者,特别注重敏感部位的妥善遮挡。此外,通过轻声提示、缩短暴露时间等方式,传递尊重与关怀,让患者即使处于麻醉状态也能感受到温暖的服务体验。
3、术后护理
其一,清点器械。在术前准备、体腔关闭前、皮肤缝合完成阶段,认真核对每一件器械的规格与数量,确保其与初始记录完全一致。这一严谨的操作流程旨在杜绝因器械遗留在患者体内而引发的潜在风险。其二,关注转运过程。术后,护理人员会以极其谨慎的态度将患者从手术台平稳转移到转运床上,同时特别注意避免伤口受到任何压迫或牵拉。在此期间,还会全面检查所有医疗导管的状态,确保其固定牢固且功能正常,防止因意外脱落或移位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其三,镇痛管理。护理人员会依据医生的处方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镇痛方案,并根据患者的具体反应灵活调整药物剂量,力求实现最佳的镇痛效果。此外,为了进一步缓解患者的不适感,还会采用心理干预的方式,例如通过轻声交谈或引导注意力转移等方法,帮助患者减轻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负担。
手术室护理在医疗工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用心与关怀,为手术的顺利完成以及患者的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这个既严谨专业又充满人性温暖的环境中,护理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细致入微的服务,守护着每一位患者的健康。
(作者单位系潜山市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