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记者 许昊杰
人物名片
张琴,1963年出生,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兼中国种子协会国际合作分会会长,安徽省种子协会理事长,获评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人物寄语
种在心田,粮安天下,在有限的土地产出更多粮食的情况下,我们要吃得好、吃得更加健康。
3月4日上午,记者在位于肥西县的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见到张琴时,她正打算前往东北。
“我们是一家种企,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很重要。现在是春耕春管时节,必须到全国各地的田间地头到处看看,在一线了解最新农情。”张琴说。
做事干练稳重、从容淡定,交谈富有亲和力,这是张琴给记者的初印象。
张琴扎根种业二十余年,深知科技、创新的力量和立足产业脚踏实地做实业的重要性。她带领荃银高科坚持“科技先行,资本与实业相结合,国内国外同步发展”战略,凡事走在前、干在前,为农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提及从事种业的初心,张琴告诉记者,作为“种二代”,一开始是受父亲影响,随着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自己也从种业“门外汉”成为上市种企高管,对农业、种业也有了深厚感情。
“企业发展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包括运营中的资金困难、管理上的挑战等等,真的是‘刀尖上磨砺’。”张琴感慨地说,“种业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我一直坚定这个方向,认准了一条路,就勇往直前,所有难关我都挺过来了。”
在张琴的带领下,荃银高科积极开展创新与探索,去年,各类农作物种子年销量在2亿公斤以上,推广面积在8000万亩以上,为我国种业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创新。”这是张琴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她进一步解释:“事实上,中国人吃饱饭,也就短短几十年。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量效益,才能让有限的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再通过创新提升粮食品质,让大家吃得好、吃得更加健康。”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站在1.4万亿斤粮食产量的新台阶,种业创新成为中国粮仓稳产的重要“密码”。张琴坚持将科研摆在首位,积极开展育种材料、技术、人才等的引进及储备,提升自主创新积极性和研发能力,“荃银”品牌系列的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深受广大种植农户喜爱。
张琴还牵头与安徽农业大学等单位首创“现代青年农场主”模式,累计培训现代青年农场主及农业职业经理人2000余名,为探索未来“谁来种田”的问题提供方案。此外,张琴还积极构建“种粮一体化”全产业链经营体系,开展订单农业,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让中国农民用上好种子,更要让中国种子走向世界。”这是张琴的愿景。荃银高科正不断加快海外业务开拓步伐,在巩固东南亚优势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非洲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中亚市场,提升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目前,荃银高科种子出口30多个国家与地区,海外种子出口业务规模居全国第1位。
“让农业走出去,让中国种业站稳国际市场,责任重大,无上光荣。”张琴如是说。
在张琴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女性企业家的坚韧与智慧,更是“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中国碗装中国粮,中国粮用中国种,中国种有荃银造。”这是张琴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荃银高科的发展,正像一粒破土而出的种子,在乡村振兴的土壤中,生长出无限可能。
(转载自3月8日《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