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也称震颤麻痹,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一,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帕金森病的发生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有关,但具体病因尚未明确。目前已知的可能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神经系统老化、多因素交互作用等,在环境因素、神经系统老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会导致发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帕金森病患病人数约占全球半数左右,帕金森病虽然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它的发病率却并不低,在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帕金森病患病率约1.7%,且男性高于女性,预计到2030年,我国帕金森病患者将达到490万(全球患者数量约870万)。
帕金森病经常如同一位“不速之客”悄然来临。在早期,其症状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如果我们能够捕捉到一些“隐秘信号”,就能更早地采取措施,为治疗赢得宝贵时间。帕金森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运动症状。起初可表现为一些微小的动作异常,如手指或脚趾在静止时出现轻微的震颤,这种震颤通常不易察觉,但在紧张或疲劳时将变得更为明显。此外,患者可能会感到肌肉有些僵硬,肢体动作变得不那么流畅自然。例如扣不上衣扣、字越写越小等,这些症状虽然轻微,但却是帕金森病早期的重要线索。患者面部表情也会受到影响,常常显得严肃而缺乏活力,即所谓的“面具脸”。帕金森病还可能导致姿势和步态异常,让人看起来有些怪异。
除了运动症状以外,帕金森病还可能伴随一系列非运动症状。比如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经常便秘,嗅觉不灵敏,甚至对一些曾经熟悉的气味也感到陌生。睡眠也跟着出现问题,如夜间多梦、产生幻觉、大喊大叫,甚至影响到身边的人。帕金森病早期还可能表现为一些情绪和认知方面的改变。患者会感到情绪低落、情绪波动较大,同时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等。这些症状看似与帕金森病无关,实际上可能是疾病早期的重要信号,它们虽然不如运动症状那么显眼,却同样会给患者生活造成困扰。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症状并不是帕金森病所特有的,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现。在诊断帕金森病时,医生需要仔细进行鉴别。比如,帕金森综合征就是一种容易与帕金森病混淆的疾病,该病早期会出现语言和步态障碍,姿势不稳,中轴肌张力明显高于四肢,一般无静止性震颤,且对左旋多巴药物反应不明显。其次是特发性震颤,这是一种进展缓慢的疾病,震颤是唯一症状,且静止时减轻或消失,这与帕金森病大相径庭。还有抑郁症,虽然抑郁症患者也可能出现表情缺乏、运动减少等症状,但一般不伴有静止性震颤和肌强直,且有明显的情绪低落和快感缺乏。医生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来准确判断患者病情。
患上了帕金森病该如何治疗呢?帕金森病的治疗是一个全面管理的过程,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运动康复疗法、心理疏导以及照料护理等,需要多方面的协作和努力。其中,药物治疗是首选和贯穿疾病全程的方法,通过合理的药物搭配和剂量调整,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帕金森病是持续进展的,药物疗法将逐渐达到极限,随着疾病的进展,药物治疗过了“蜜月期”,治疗效果会逐渐下降,甚至出现药物副作用或异动症。这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随着科技的进步,神经调控类手术如脑深部电刺激术(DBS)让帕金森病患者重获新生。通过手术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手术虽然可以明显改善运动症状,却并不能根治疾病,术后仍需应用药物治疗,但可减少剂量,同时需对患者进行优化程控,适时调整刺激参数。运动康复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功能和平衡能力,心理疏导则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疾病,而照料护理则是患者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帕金森病的治疗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患者、家庭和医生的共同努力。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坚持康复治疗,就能战胜这个“不死的癌症”,重获健康和幸福。 (作者单位系淮北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