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天刚放亮,淮南街头巷尾已氤氲着浓郁的牛肉汤香。“老板,来碗汤,多加豆饼和千张!”一声声食客的呼唤,一碗碗热气升腾的鲜汤,再配上刚出炉的芝麻烧饼,淮南人的一天从舌尖开启。
倘若时光可以倒转,两千多年前的楚王想必也会高呼:“再来一碗!”获评2024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的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发掘显示,受全球食客追捧的淮南牛肉汤,早于2000多年前,已经端上了王的餐桌。
这碗汤是楚王的“心头好”
跟着这碗汤的香气,时光的卷尺可以一直拉扯到公元前241年。那一年,楚考烈王为避强秦锋芒,将国都迁于寿春,也就是今天的淮南寿县。在这里,楚国历经四王,800年的辉煌戛然落幕。
强楚虽没,但流动着的文化基因却深深地烙在淮南的大地上。2024年,武王墩一号墓在万众瞩目中,完成野外考古发掘。专家认为,武王墩墓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墓主人确定为战国末期的楚考烈王。
考烈王也被公认为楚国最后的雄主!早年因秦楚和谈他被派往秦国为质子,期间在春申君黄歇的帮助下逃归楚国,继承王位。楚考烈王在位期间,曾参与邯郸之战,联合赵、魏等国大败秦军。公元前255年,他灭鲁国,前241年迁都寿春,并将寿春更名为郢。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去世,葬于今淮南高新区的武王墩村。
武王墩一号墓共出土各类文物1万余件(组),其中口径89厘米的三足大鼎刷新了中国青铜鼎的“排行榜”,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文物之一。该墓考古价值之重,激发民间盛传:“南有武王墩,北有始皇陵”。
就像经典小说一样,好故事总是一环套着一环,高潮总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武王墩大铜鼎“刷榜”似乎尚不足以展现“王的实力”,这尊大鼎有备而来,肚子里还存着已经碳化的大块牛骨。
众所周知,鼎是古代一种煮食物的器具,也是祭祀用的礼器。鼎可分为镬鼎、升鼎、羞鼎等,武王墩墓出土的大铜鼎属于镬鼎。这种鼎是古代王侯贵族在祭祀、宴饮等重大礼仪活动中使用的烹食器。它主要用于煮牲肉,根据形制的大小不同,又可以分为牛镬、羊镬和豕镬。
武王墩一号墓出土的大铜鼎无论是体型大小还是外观形制都与楚大鼎极为相似,这也引得不少网友曾一度把它误认为是楚大鼎即铸客大鼎。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