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小李因意外受伤被紧急送往医院,当他被推进那扇写着“手术室”三个大字的门时,家人在外面焦急地踱步。而在这扇门后,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正在展开。每一次手术,都是一次生命的挑战与希望的交织,而其中摆放整齐的手术器械、井然有序的管理、工作人员的配合等等都决定了患者的治疗结果,因此就让我们一同揭开手术室神秘的面纱。
据统计,每年全球有数以亿计的手术在各个手术室中进行。而很多人一生中可能都不会有进入手术室治疗的经历,在首次进入手术室准备接受治疗时都可能会有明显的情绪压力,比如害怕、紧张等,在手术室就诊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不知道如何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所以更需要了解一些手术室的“小规矩”。
一、为什么手术之前要求禁食禁饮?
通常情况下,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前一天,医生或护士会告诉患者需要提前6-12小时开始不能吃东西、不能喝水,在手术当天还会再次询问“今天有没有吃东西呀或喝东西呀?”“最后一次吃饭喝水什么时候?”这是因为,一些患者的手术需要建立麻醉,而麻醉药物起效后,身体各种保护性反射都会消失,并且人体贲门、消化道等均会发生松弛,如果胃内存留食物残渣很容易反流,尤其全身麻醉病人误吸的概率更高,造成呼吸道堵塞同时也容易影响肺部,威胁手术安全,所以需要提前禁食禁饮保证胃内残留排空。如果有病人极易低血糖,会为其使用补充能量的药液。
二、为什么不能佩戴首饰、义齿、眼镜呢?
手术室是无菌环境,患者在手术前需要将随身佩戴的手表、手链等饰品全部摘掉,因为无法保证这些饰品的无菌性,容易增加患者术中感染的风险,而且手术时间长的情况下,饰品的佩戴容易导致皮肤受压、破损。而且手术过程中还可能使用各种电外科设备,佩戴这些东西可能会干扰设备的正常运行,尤其金属物品会导致在使用电刀等设备时形成局部热能聚积,导致皮肤烧伤、灼伤。部分患者手术过程中无法保持全程清醒,医护人员会帮助患者关闭眼睑从而保护角膜,所以要求将框架眼镜、隐形眼镜摘掉,以免在压力作用下导致眼部受损。高龄患者需摘除义齿(假牙),以免在麻醉后气管插管的过程中,义齿误入气管造成一系列手术风险。
三、为什么有些患者刚进入手术室感觉冷呢?
手术室需要保持无菌,而温度上升会增加微生物数量,所以为了避免术中患者感染风险需要调控好手术室温度。但患者手术过程中若体温<34°也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例如寒战、低体温等,不利于良好预后。因此,在手术开始前医生会进行体温监测,麻醉建立后会为患者使用各种保温工具(例如保温毯、加温床、输液加热器等)来维持患者的体温,并且不会影响手术室温度,保证手术安全。
四、为什么不能涂指甲油、化妆?
生病后,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颜面、口唇颜色或瞳孔情况来判断患者的状态,在手术过程中,除了麻醉机可以监测各项指标外,同样需要依靠观察这些地方确定患者体征的稳定。例如面色、唇色、皮肤和甲床颜色是否呈健康状态等,可以辨别患者是否有缺氧、过敏、发绀等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在手术过程中,需要通过指夹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来实时监测患者的血氧情况,而指甲油的颜色会干扰监测仪的光线传输和吸收,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化妆也会掩盖真实的颜面、口唇颜色,化妆品中的某些金属成分可能会对手术室中的一些电子设备产生干扰,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数据准确性,同时影响皮肤表面的消毒清洁效果,无法彻底消毒会增加手术风险。
五、为什么医护人员反复提问相同的问题?
首先,是为了确保患者个人信息准确无误,一台手术需要多人协作完成,为了确保不同环节向患者获取的信息是一致的需要反复询问,比如麻醉医生会向患者再次确认过敏史和体格信息,才能制定更合适的麻醉方案来保证术中安全,以免术中清醒或患者过敏,主刀医生会再次询问手术部位等信息,确保术式切口建立位置准确。其次,手术室有严格的核查流程要求,患者在手术前、麻醉前、手术开始前等不同阶段,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手术室护士会共同进行三方核查,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防止出现差错,这是确保患者安全、以防手术室不良事件出现的重要措施。所以,要耐心配合医护人员的询问,确保手术安全。
(作者单位系马鞍山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