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手术是一项高度复杂且技术要求极高的操作。而手术室护理作为整个手术流程中的核心环节之一,覆盖了从术前准备到术后恢复的全过程,为患者的安全与康复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照顾。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手术室护理的每一个关键步骤,从术前的精心筹备,到术中的紧密配合,再到术后的细致交接,展示医护人员如何以无微不至的专业服务,确保手术的顺利开展,并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1、术前准备
首先,术前核查与心理支持。手术前一天,护理人员会对手术相关信息进行全面核对,如患者的姓名、病历资料、手术部位标记、过敏情况等,以此确保“患者与手术完全匹配”。同时,护理人员还会特别提醒患者,在术前6到8小时之内不能进食或饮水。这一措施旨在防止麻醉过程中胃内容物反流,避免引发窒息的风险。对于那些因紧张而感到不安的患者,护理人员会用亲切的语言对其进行安慰,如“别担心,我们会全程陪伴您。”其次,打造手术室无菌环境。为营造一个适合手术的理想环境,手术室的温度会被精准控制在22到25摄氏度之间,湿度则维持在50%到60%左右。这样的设置不仅能让患者保持体温稳定,还能有效减少术后感染的可能性。护理人员需使用专业消毒剂对手术床、无影灯及设备表面进行全面清洁,并规范铺设无菌布单。所有手术器械都必须经过严格的高压蒸汽灭菌,甚至连缝合针等细小的工具都有固定的摆放位置。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降低感染风险。最后,制定应急预案。根据手术的具体类型,护理人员会提前备好各种可能用到的应急物资。比如,在产科手术中,需要备好新生儿抢救所需的氧气面罩和吸痰设备等。通过制定详尽的应急预案,医护人员得以从容应对各类突发情况,为手术安全增添保障。
2、术中护理
一方面,施展无菌操作。手术过程中,保持无菌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无菌规范操作,确保手术器械和周围环境的安全。传递器械时,护理人员会按照规范动作和顺序进行,防止交叉污染。如果发现手套损坏或器械受到污染,会立刻更换,绝不允许有任何疏忽。在整个手术中,医护人员始终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全力避免任何感染风险。另一方面,监控生命体征。护理人员时刻关注着患者的血压、心跳和血氧水平等关键指标。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如患者因失血导致血压骤然下降,护理人员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两条输液通道的建立。又比如,术中若发现患者的心电图显示异常,护理人员会第一时间提醒医生,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除此之外,维护患者尊严。即使患者处于全麻状态,医护人员依然会用心呵护其尊严。护理人员会为患者裸露的身体盖上柔软的保温毯,摆放体位时小心翼翼地避免压迫神经,还会在患者耳边轻声安慰,给予其心理上的支持。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却深刻体现了医护人员把患者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对待,而不仅仅是一个需要治疗的病例。
3、术后交接
一是术后复苏。在麻醉复苏室,护理人员如同患者的“苏醒引路人”,护理人员的任务是密切关注患者从麻醉中逐渐恢复的过程。为了帮助患者平稳过渡,护理人员会用温暖的方式轻声呼唤:“×女士/先生,手术已经顺利完成啦,请慢慢调整呼吸。”同时,护理人员还要警惕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恶心呕吐或身体发冷颤抖。二是术后转运。将患者从复苏室送回病房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会携带各种设备,如便携式监护仪、氧气袋以及急救药品等,确保患者在转运途中万无一失。即便这段路程只有短短几分钟,她们依然保持高度警觉,仔细检查所有管道,如导尿管、引流管等是否畅通无阻,同时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三是术后交接。与病房护理人员的交接工作要求高度细致,每个环节都需被精确记录并清晰传达。无论是手术名称与术中出血量,还是特殊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引流管的状态,所有信息均须确保准确无误,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的连续性。
手术室护理远不止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更像是一门饱含温情与关怀的艺术。从术前的周密准备,到术后的妥善交接,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护理人员的专业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的含义,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态度,为患者筑起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
(作者单位系潜山市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