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治理体系融合发展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时应虎

版次:A02  2025年03月04日

乡村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基础性地位,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治理的实践表明,党建引领、居民自治、法治保障、德治教化和数字赋能是重要的治理经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凝聚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数治融合效应,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对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突出政治统领,把党建引领贯穿乡村治理的全过程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着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党建引领是加强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路径。党建引领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夯实基层基础,必须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发挥理论“补钙”作用,用党的理论武装干部、教育群众,营造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的浓厚氛围,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抓基层打基础,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和执行力,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推进文明乡风建设,促进农民群众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让他们在投身现代乡村建设中体现自我价值,助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筑牢自治基础,激发乡村治理内生动力

村民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民自治是村民直接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平台,是基层协商民主的重要体现。乡村是村民自己的家园,村民期盼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家园,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家园,村民自己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只有让村民真正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才能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意识,他们才会成为乡村治理的积极拥护者、践行者、受益者,乡村治理也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新时代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下,支持农民群众多渠道参与村级事务协商,让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服务真正落实到位;在基层管理方面,推动各种管理资源下沉,调动村民建设美好家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拥有更多的参与感和成就感,从而使得乡村自治充满活力,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治理有效。

强化法治保障,夯实乡村法治建设根基

法治建设既是依法治国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乡村治理成效取决于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进展水平。新时代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把群众路线与法治方式结合起来,提升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大普法力度,用贴近生活的话语、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村民传播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要整合法治力量,发挥好法律明白人作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广泛运用互联网开展法律援助,让村民享受更便捷、更优质的法律服务。要加强依法治理,抓好“关键少数”,强化法律约束,严格依法行事,确保法治建设为了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要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为抓手,推进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保证村民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引导村民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推进德治教化,营造守望相助文明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实行自治和法治的同时,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德治是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传统,德治文化作为民族基因,已经融入每个人的血液之中,影响到工作生活家庭的方方面面,乡村更是人情社会、熟人社会,与习俗、道德等紧密相连。新时代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要充分发挥德治的融合、引导、教化等功能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基层的“落地生根”。要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倡文明树新风,开展革除陈规陋习等优秀文化传播活动。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乡村治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德润人心、教化村民,形成良好的村风民俗,推动基层治理行稳致远。

提升“数治”支撑,畅通快捷高效服务网络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纵深发展,数字网络全面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推进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已成为乡村治理的一种主流趋势。构建以“数治”为支撑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有利于解决乡村治理面临的信息不对称、村民参与不足等问题。新时代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要不断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对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的乡村进行摸排,加大网络设施改造升级资金投入,提升网络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加强农村地区5G网络全覆盖。要构建一体化智慧云平台,提升政务服务可及性,实现“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腿,百姓不跑路或少跑路。要积极运用网络科技治理手段,通过乡村智慧大屏、实时监控平台、云喇叭,打造乡村治理的“万事通”“千里眼”“顺风耳”,实现“数字乡村一张图”的乡村智治模式。要培养农民数字意识和能力,积极转变惯有思维,提高网络操作能力和数字安全意识,能够随时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类农业技术和商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