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姊妹》取景地九龙岗时光小镇,市民李小平等人的身份转换耐人寻味:从镜头边缘的群演,到穿梭人群的志愿讲解员。这不仅是个人角色的转变,还折射出新时代雷锋精神传承的深层原因——当文化自信遇见乡土情怀,当平凡个体登上文明实践的舞台,“人人可学雷锋”的平民化叙事便有了鲜活注脚。
李小平等志愿者的转型轨迹,展现了他们从“被动参与”到“主动担当”的精神蜕变。作为土生土长的淮南人,他们深谙老宅街巷里埋藏的集体记忆。当《六姊妹》将家乡推至聚光灯下,他们主动以方言为媒,用邻里的家常话把影视画面和真实历史联系起来,让游客在何家老宅的砖瓦间触摸城市肌理。这种从“旁观者”到“传播者”的跨越,正是雷锋“螺丝钉精神”的当代演绎——在需要处扎根,在细微处闪光。
没有华丽的台词设计,志愿者们的讲解始终带着泥土的芬芳。他们讲述的不仅是电视剧情节,更是嵌入建筑肌理的城市年轮;推荐的不仅是网红打卡点,更是淮南人晨昏起居的生活图景。当牛肉汤、烧饼等淮南美食通过他们的抖音视频飘香网络,志愿服务便超越了物理空间,构建起数字时代的“云上淮南”。这种以乡情为纽带的行动,将雷锋精神的“大爱”具象为守护文脉的“小我”实践,在唤醒集体记忆的同时,也重塑着城市精神图谱。
时光小镇日均几千人次的客流中,“红马甲”们书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从交通疏导到垃圾清理,从医疗救援到非遗展演,每个岗位都是精神传承的微型剧场。志愿者们用乡音丈量历史街区的纵深,用脚步编织城市精神的网络。他们的实践揭示:新时代学雷锋无需惊天壮举,只需在平凡中葆有赤子之心;文化自信的建构不靠宏大叙事,而在于每个个体对本土文化的自觉传承。
在《六姊妹》取景地,志愿者们的故事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雷锋精神历久弥新的本质——它从未远离生活土壤,而是随着时代演进,化作守护乡土的自觉、传播文化的担当。当更多普通人从生活观众席走上文明实践舞台,雷锋精神便在城市发展的长卷中,写下了最温暖的时代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