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朱一凡 王诗尧 本报记者 李东华
淮南高新区以抓好园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工作为重要目标,把建设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作为重要任务,不断改善其工作和生活环境,让他们更有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成为参与城市治理的“新新力量”。
聚焦共建,完善新就业群体服务体系
淮南高新区健全工作机制,构建社会工作部门牵头指导、行业主管部门各负其责、所辖三和镇及社区(村)属地管理的工作机制,形成园区各行业、各领域、各层级广泛宣传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的工作格局。
深入摸排调研。定期深入社区、商圈、配送站点等新就业群体工作和休息场所摸清新就业群体底数,建立群体信息台账。经摸排,高新区现有新就业群体143人,主要为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强化沟通协作。从“空间友好、共治友好、机制友好、服务友好”四个维度,推动社区、物业、居民、平台站点与新就业群体面对面沟通。2024年,共收集新就业群体需求意见建议43条,协调解决入户难、吃饭难、充电难等问题35个。
聚焦需求,优化新就业群体的工作环境
淮南高新区充分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有效整合部门、乡镇、社区、物业、商家等各方力量,积极推进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建设,推动新就业群体服务由阵地式向场景式转变。
建设示范点。为解决外卖员、快递员等骑手面临的“进门难、充电难、定位难、休憩难”问题,2024年淮南高新区大力推进弘湖社区“骑手友好社区”示范点建设。着重从绘制骑手友好线路图、设置楼栋方向指示标识、打造骑手休息点及友好商铺等方面发力。截至目前,弘湖社区已建成2个友好商圈,设立56个友好商铺。在社区老年食堂专门开辟骑手就餐专区,于商圈、居民区等配送始末端规划出62个“骑手友好停车位”、5个友好充电点以及1个爱心健康服务点。打造“暖新驿站”。结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会驿站等现有阵地,在全区共建暖“新”驿站25个,配备休息座椅、报刊书籍、医疗急救包、饮水机等便民用品,满足新就业群体歇脚休息、纳凉取暖、饮水用餐、手机充电、无线上网等基本需求,为骑手们提供了更好的休息环境。加强人文关怀。针对新就业群体家庭照顾困难这一问题,整合群团组织和社会专业机构资源,在9个社区举办暑托班,为110名骑手子女提供暑期托管志愿服务。针对不同新就业群体的职业特点,采取线上和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新就业群体开展丰富多样的技能培训,满足新就业群体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聚焦互融,促进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
淮南高新区发挥新就业群体“移动探头”和“流动哨兵”作用,以“暖新驿站”为纽带,坚持“以心唤新”,实现“双向奔赴”,引导其共同参与城市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工作。
2024年,园区骑手友好社区每月召开一次“小哥议事会”,提出基层治理、居民服务、社区发展等方面意见建议30余条。建立新就业群体参与城市基层治理积分兑换制度,引导新就业群体通过参与社区治理、志愿服务、信息上报等活动获得积分,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服务优惠等各类奖励,有效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积分登记的新就业群体达34人。成立移动哨兵志愿服务队,将新就业群体中的志愿者们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在志愿服务中相互认识、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增强了群体的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下一步,淮南高新区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新就业群体的需求,加强党建引领,继续推进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建设,引导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治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