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 位

张 正

版次:03  2025年03月03日

郊区某个集镇上,有家熟食店猪头肉做得口味极好,我们慕名驱车去买,到了人家介绍的那个桥头才发现,桥头一左一右各有一家卖猪头肉的熟食摊。自然,一家生意红火,门面前排起了长队——对于许多生意,如今,这是很难得的场景了;另一家,门庭冷落,那一刻,过往的车辆和行人来去匆匆,没有见到一辆、一位顾客为它停驻。

我评论生意冷落的那家说:“这家店开得真不是地方,或许它的味道也不错,但它的竞争对手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有了成熟的市场,想从中分得一片蛋糕,不容易。”同行的有人附和我:“关云长面前舞大刀,十有八九是自现其丑。”也有人不认同我的观点,说“不一定”,并搬出郊区另一个集镇上的“老鹅现象”反驳我。

那个叫岔镇的集镇,只是一个靠在路边的农民集中居住点,并不是行政区划乡政府或镇政府所在地,一开始有一家做盐水鹅的做得颇有特色,既零售,也批发,后来做起了全鹅宴,开起了饭店,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兴隆。而在它的左右,又先后有四五家店借助“岔镇老鹅”的品牌,把同样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形成了规模,远近闻名。现在,附近几个城市的人,都有专程开车来岔镇吃老鹅的,特别节假日晚间,每家店门口都停满了车。

所以,在岔镇这个地方,商业竞争不是“你死我活”的生意对手,而是大家挤在一起“取暖”,抱团发展,相得益彰,产生集聚、广告效应,一荣俱荣。

前不久,小城又热热闹闹开了一家婚纱摄影公司,在它的隔壁就是一家市场已经做得很好、在小城知名度最大的婚纱摄影公司,据说新开张的这家主人,是隔壁那家原来的技术人员,架势很明显:公平竞争——我就是要分得市场一杯羹!

新店开业这天,我从载歌载舞的宣传台前经过,以旁观者的身份说了几句不痛不痒的评价:有魄力,但结果也可想而知,要么俱荣,要么俱损——市场就这么大啊!要么就是最难堪的局面,某一方惨败……

我见过不少一荣俱荣的例子。

在某条小街上,有家油条烧饼店生意不错,而它旁边的一家小吃部生意却不怎么样,快要走到关门地步时,店面低价过给了别人。新的店主改变经营思路,不再以面条包子为主,而以豆浆绿豆稀饭为主,人气很快做上来。顾客在旁边买了烧饼油条,来他这里喝一碗稀饭豆浆,顺理成章,结果,两家店生意都十分红火,“去××街喝一碗稀饭、来两根油条!”这成为某个特定消费群体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有家叫诺亚方舟的歌厅,生意比较好,歌厅门口一家东北烧烤店,生意也好。这两样生意,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也许很少有人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去了几次,我发现,深夜来吃烧烤的,至少有五分之一是刚从歌厅出来的,曾经因进歌厅而来吃烧烤现在是“回头客”的人更无法统计。

生意场上的竞争错综复杂,也颇为奇妙。

我不做生意,没有见识过大的生意,但身边这些小经营、小行当的竞争,常常引发我一些思考。我喜欢把这些现象与人的发展联系起来——

我们必须承认竞争的客观存在和合理性。竞争不是一定要成为对手。竞争有时是一种错位、一种双赢。竞争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是心存侥幸,而是需要理性、智慧,需要审时度势后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