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剧,带火一座城;一座城,孕育一部剧。
随着开年大剧《六姊妹》的热播,该剧以丰富的时代背景和细腻的情感刻画迅速冲上全国收视率榜首并引发广泛共鸣,观众直呼“有味”。仔细“品味”,我们发现该剧通过描绘何家六个女儿的人生起伏,呈现了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近半个世纪淮南这个城市的社会变迁和时代变革。这部剧打动人心的不仅在于剧情本身,更在于它勾起了每个观众心底深处对于生活、情感和家乡的温情记忆,就如同回顾一幅尘封的旧画,品味一瓶醇香的陈酒,聆听一首久违的老歌,让人们在奔波劳碌中,仍能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期待。
烟火味,对百姓生活的回望
“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是人间。”《六姊妹》剧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却用一个个平凡的生活瞬间,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的烟火气息和生活状态。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剧中主人公何常胜在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携家带口从扬州江都移居安徽淮南这座城市。随着剧情发展,淮南这座城市的饮食烟火气扑面而来。何家六姊妹在吵闹温情中共同拼凑出真实质朴的日常镜像,平实的镜头下讲述着家长里短,呈现出喜怒哀乐。幼小的何家丽饥饿难忍偷吃油滋啦,汤为民为讨好何家丽请她吃淮南牛肉汤,何家文与陈卫国结婚散发喜糖,方涛用“方氏法”煎鸡蛋博取何家欢的欢心,刘美心退休后用祖传秘方制作酱菜,过大年居家团圆燃放鞭炮,所有这些可谓是,锅碗瓢盆交响曲,油盐酱醋总关情。那个年代,老北头的店铺多得数不过来,一家接一家,行人络绎不绝。各种叫卖声、吵闹声、音乐声和欢笑声混在一起,充满了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岁月在老街的各个角落散落,斑驳的外墙爬满了时间的痕迹。巷子里的过道和楼上的阳台,都被邻居们晒满了衣服和床单被子,随风飘荡的衬衣和花床单给晴朗的天空增添了一道特别的“彩虹”。
这部剧如同一首悠扬的岁月之歌,唱响在每一个观众的心中,成为观众记忆中难以磨灭的经典。剧中的每一个角色、每一个情节,都像是从现实生活中截取而来,充满了烟火气,在观众心中荡起了阵阵涟漪。
人情味,对生命成长的致敬
《六姊妹》作为一部年代剧,没有跌宕起伏的传奇剧情,却凭借对生活细节的精准捕捉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观众沉浸其中。它让我们看到,生活中充满了辛酸和无奈,但正是这些不完美构成了真实的人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部剧就像一位老友,在诉说着过去的爱情、亲情和友情的故事。剧中情感绵长而质朴,何常胜和刘美心的爱情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只有平淡日子里的相互扶持。家人之间的亲情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流露,一家人吃饭时的欢声笑语,生病时的悉心照料,都让人倍感温暖。这种亲情,犹如一首复杂的交响曲,有温暖的高音,也有刺痛的低音。成长路上,六姊妹少不了争宠、拌嘴、打闹,可血浓于水,关键时刻,她们又能像紧密咬合的齿轮,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汤家人上门挑衅时,何文氏轻描淡写的一句“这碗猪油,就当给孩子补身子的”,既平息了冲突,又维护了何家的尊严。何常胜刚去世时,四女儿何家欢和五女儿刘小玲当着祖母的面争抢父亲留下的工作,祖母虽然当时很寒心,但时过境迁,还是选择了谅解。剧集并没有对这些纷争加以丑化,而是用一种包容的视角,去展现一种“做姊妹,有今生没来世”“吵不散闹不走”的家庭情感纽带。
在时代的变迁中,何家六姊妹经历了婚恋、工作、生活等各种命运起伏。虽然有过矛盾,有过离心的时刻,但好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六姊妹逐渐明白了父亲生前一直强调的“家”的意义,家庭不仅是避风的港湾,更是力量的源泉。
市井味,对世态风貌的俯视
《六姊妹》不仅是一部家庭情感大剧,更是一部淮南的“城市纪录片”。跟随剧中足迹,既能触摸到历史的肌理,也能品味到市井的温情,它让我们感受到社会发展的速度和喜悦。
剧中,无论是老宅街巷中的时光印记,还是舌尖上的热辣滚烫,淮南的过去总有许多值得我们怀念的东西。这里的市井巷弄,藏着老城的味道。从某种意义上说,菜市场就是“地方芭蕾”的舞台,无论是卖家,抑或是买家,都在这一方舞台上跳出自己的节奏。它是世俗的、接地气的,也有着独特的“优雅”,认真对待一日三餐,认真生活,本就是一种优雅。同是去菜市买菜,刘美心表现的“本分”,王怀敏流露的“贪念”,刘妈具有的“圆滑”,汤婆子喜欢的“刁钻”,都展露无遗,但这却是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无论岁月怎么变换,他们只求温饱,只图和家人团聚,这便是幸福。此外,门前人来人往的牛肉汤餐馆,生活气息浓厚的宝艺浴池,还有那些名不见经传的老码头、服装店、小旅馆,这些地方演绎着生活的热闹,造就了曾经的繁华,也承载着人们的回忆和情感,成为市井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井味道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气息,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普通人的生活哲学和对平淡生活的追求,体现了市井小民的本真态度和朴素情怀。《六姊妹》的爆火,折射出观众对“真实”的渴望。
年代味,对时代胶片的冲洗
《六姊妹》的年代质感堪称“教科书级别”。肉票、煤油灯、老布鞋、土墙瓦房,剧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浸透着时代的烙印,还原了上世纪以来淮南这座淮河岸边城市的历史面貌。
《六姊妹》是一部成功的年代剧,它引发了观众的时代共情和集体怀旧,年代味十足。六姐妹、四代人,共同呈现了从20世纪60年代到新世纪初以来五十余年一个家庭的发展演进史。剧中早期场景,墙面贴满废报纸充作墙纸,虽显简陋,却精准还原物质匮乏时期百姓的生活智慧。墙面上张贴的毛主席画像及宣传画,不仅是装饰,更是特定时代意识形态与社会氛围的直观呈现。地面铺设砖头,质朴粗糙,尽显外乡人家庭居住条件的艰苦。从窝窝头配咸菜,到何家丽组建小家庭后的“三转一响”,再到何家文的嫁妆为电视机等,时光的流转通过这些实物载体彰显出来。特别是剧中对80年代细节的还原,二八大杠自行车、搪瓷缸子、的确良衬衫、红旗照相馆、老式缝纫机、泛黄的全家福,让观众秒变“年代考古学家”。剧集将历史事件嵌入家庭日常,让时代脉搏与人物命运共振,从计划经济时代的肉票争抢,到改革开放后的个体创业;从唐山大地震的防震棚焚毁,到市场经济浪潮下的婚恋自由,都留下了时代变迁的痕迹。
尽管《六姊妹》叙事节奏轻快,时间跨度宏大,但故事里流淌着的是静水流深的真情,它让观众在熟悉与陌生之间体会出深刻的乡愁,并且懂得,这世间唯有付出爱与责任,才能抵御岁月的碾压和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