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治理的路径探究

——浙江省“千万工程”的经验启示

版次:A03  2025年02月28日

张竺君 张雪雪 曹慧洁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乡村治理,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2003年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的重大决策。通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方针,坚持党建引领、政府主导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浙江省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4年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提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意见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以实际情况为基础,锚定治理目标

中国农村具有分布广、占地大、居民分散的特点,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发展水平会影响乡村治理的进程和效果。当前,一些乡村面临着产业发展困境,传统农业占据主导地位,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收入受限。在学习“千万工程”的实践经验时,必须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各地实际特点,因地制宜进行改革和建设。在发展水平和财政投入方面,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由于地理位置、工业化和发展水平的不足,导致发展差距较大。乡村治理应根据这些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对东部乡村可以创新治理方式,结合当地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进行改革,如在线销售农产品、发展观光旅游业等适宜的方式。对于中西部地区乡村首先要发展当地的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居民治理意识,再针对实际情况探究如何进行乡村治理。相较于东部地区的发展,中西部乡村治理必然时间更久、困难更大,国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的投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接续努力奋斗,我们要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找准治理方向和工作目标,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以农民需求为根本,加强党的领导

乡村治理是关乎民计民生的大事,以农民需求为根本、加强党的领导至关重要。浙江“千万工程”紧扣农民心声,通过统筹谋划、精准施策,省委、省政府精准洞察乡村发展困境与农民迫切需求,高屋建瓴擘画顶层设计蓝图,精准定位乡村发展走向。通过下沉到基层调研,摸透各村镇实际情况,从群众最关心、最急迫的问题着手整治。农民作为乡村的主体,他们的需求涵盖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在生产层面,渴望先进的种植技术、农产品销售路径畅通广泛;在生活层面,优质的教育资源、完善的医疗服务以及便利的交通出行,都是农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加强党的领导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一方面应精准施策、紧扣农民现实需要规划产业布局,引入适合本地的农业项目,为农民拓宽增收渠道,同时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的资金投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选拔任用有能力、懂农业、爱农民的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为农民解难题、谋福利。

以“三治融合”为原则,强化治理方式

作为乡村治理体系的三要素,自治、德治、法治既相互联系、相互交融,又在手段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自治强调的是在乡村治理中,村民能够自主参与到各类事务的治理中,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性,强调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借助村民代表大会、村民理事会等平台,让村民充分介入村庄规划、集体资产处置、公共设施建设等议题,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监督。德治是以社会公德为基础,注重的是发挥道德引领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治理效果。依托乡村熟人社会底蕴,以道德规范、村规民约、民俗文化来约束村民行为、凝聚人心。深入挖掘整理本地传统家风家训等,结合时代要求去粗取精,制定契合本村特色的村规民约,涵盖尊老爱幼、诚信友善等内容,宣传引导成为村民日常行为准则。法治是以法律为底线,通过法律制约村民参与到日常管理和建设中。在法治方面,要定期开展普法宣传,增强村民的法治意识,加大普法宣传力度,采用通俗易懂、贴近农民生活的方式送法下乡。在乡村治理中,要充分发挥自治的基础性作用、德治的引领性作用、法治的制约性作用,坚持三者的有机结合,为强化乡村治理方式提供创新性、系统性思路,从而契合乡村复杂多变的治理情况,为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单位系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