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姊妹》:激活淮南团结奋斗的城市精神

王静博

版次:03  2025年02月28日

淮南,这座淮河之畔的城市,在新中国城市建设的浪潮中,书写了一段动人的团结奋斗篇章。在电视剧《六姊妹》的镜头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家庭为支援淮南城市建设,从扬州江都迁居而来的故事。何家的故事,是无数家庭奔赴淮南、投身建设的缩影,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人们团结一心建设城市的奋斗精神。《六姊妹》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淮南城市建设的壮丽画卷,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家族史,更是一部记录淮南城市发展的奋斗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淮南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因大规模的煤矿、电力等项目开发,急需大量人员技术支持。国家通过“支援重点建设”政策,从江苏、山东等地调配劳动力。何常胜一家响应号召,从鱼米之乡江都来到煤城淮南,这一迁徙饱含着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热忱。像何常胜这样的建设者们还有很多,他们告别熟悉的家乡,踏上未知的征程,凭着一腔热血和对国家发展的坚定信念,积极投身到艰苦的建设中,为淮南注入了新鲜血液。

彼时,淮南迎来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不同地域的人带着各自的文化、生活习惯汇聚于此,碰撞出独特的火花。这些建设者们不仅带来了人力,还带来了多元的技术和思想,在淮南这片土地上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上海的建筑团队带来了钢筋混凝土技术,山东的矿工队伍带来了先进的采矿技术,江苏的水利专家带来了科学的治水方案,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技术骨干们带来了先进的采煤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提升了淮南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与此同时,周边省份的普通劳动者们也组成了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他们或是参与煤矿的开采运输,或是投身于城市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六姊妹》的镜头里,我们能看到淮南城市建设过程中,大家干劲十足、如火如荼,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搬运材料的工人不辞辛劳,一趟又一趟地将建筑材料运往工地;负责搭建脚手架的工人身手敏捷,在高空作业中毫不畏惧;搅拌混凝土的工人则在机器的轰鸣声中,确保每一份建筑材料都混合均匀。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们,为了淮南的建设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在城市建设中,他们面临着诸多困难。淮南的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生活条件艰苦,工作环境简陋。但建设者们没有退缩,在艰苦的条件下,大家团结一心,相互扶持。矿井建设需要大量人力,工人们日夜奋战,搬运沉重的设备,挖掘深埋地下的煤炭;电厂建设时,技术人员攻克难题,保障电力供应,淮南最初的工业体系从无到有地搭建起来了。就像《六姊妹》中何家六姊妹在生活里相互支撑,这些建设者们也在工作和生活中守望相助,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共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何常胜一家在淮南的生活,处处展现出适应与融入的努力。何常胜进入皮毛号工作,妻子刘美心进了酱园厂,他们在新的城市里努力扎根,开启新生活。《六姊妹》让我们看到了小家在时代浪潮中的沉浮,也让我们看到了淮南城市建设初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它是无数建设者团结奋斗的见证,激励着当代淮南人传承这种精神,继续为城市发展、国家繁荣贡献力量。

随着时间推移,淮南在各方支援下,逐渐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城市。矿井的高效开采,为国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电厂的稳定供电,照亮了城市,也推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淮南的城区不断扩大,人口日益增多,形成了独特的“百里能源城”格局。那些来自外地的建设者们,也在这里落地生根,他们的后代成为了新一代淮南人,传承着先辈们团结奋斗的精神。

正是因为有了全国各地的无私支援,有了每一位建设者的团结奋斗,淮南这座城市才得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巨大转变。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万众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淮南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它证明,通过区域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可以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淮南城市建设是一场跨越地域界限的大会战,更是一次彰显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精神的伟大实践。如今,淮南已成为一座现代化的能源城,高楼林立,交通便利,经济向好。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崛起,更是一部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壮丽史诗。

回望淮南城市建设的历程,对当代淮南发展依然具有重要启示。它告诉我们,城市发展不仅需要物质投入,更需要精神支撑,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在淮南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重启刻在老淮南人基因里的团结奋斗精神,激活新一代淮南人继续拼搏的精气神,沿着前辈们开拓的道路,向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美好淮南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