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月26日,记者走进中安联合现代化仓库,看见一群会自己搬运货物的“机器人叉车”正通过5G网络与管理系统配合,精准存取聚乙烯产品;配电室里,24小时工作的“电子巡检员”自动识别设备异常,替代了原来需要人工完成的危险检查。这些充满科技感的场景,都得益于企业搭建的智能数据管理系统。
“我们不是在简单升级设备,而是用数据重塑整个生产流程。”企业技术质量部负责人说。自2021年起,中安联合投入建设智能工厂,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全厂设备联网,实时采集分析数万个数据点,建立起覆盖生产全流程的“数据大脑”。
这个智能系统带来的改变实实在在:生产计划更精准,物料调配更及时,能源消耗更合理。就像给工厂装上了“神经系统”,各个生产环节的数据能实时互联互通。值班人员在指挥中心的大屏前,就能对全厂运行状况一目了然,及时做出调整决策。
效果已经显现:2024年企业主要产品超额完成任务,甲醇和聚烯烃产量均创新高。生产计划部负责人表示:“智能系统让设备管理效率大大提升,不仅保障了安全生产,每年还能节省大量人力成本。”
更值得关注的是环保方面的进步。数据中心实时监控着大气排放数据,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预警,让绿色生产真正落到实处。该公司“生产执行数据融合应用加快煤化工行业数智化转型”案例,入选了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工业领域数据要素应用场景典型实践案例,在行业内推广应用。
这些技术升级意味着更安全环保的工厂、更稳定供应的化工原料,以及整个行业向智能化转型的积极信号。正如企业技术质量部负责人所说:“用数据赋能传统产业,我们正在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本报记者 张昌涛
本报通讯员 赵天奇 朱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