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4  2025年02月26日

(上接一版)

在被遗忘的角落,它变出了“共享客厅”。附近的居民再也不必担心寂寞,下棋、唱歌,一天的时光在欢声笑语中悄然划过。

城市更新还将学校、医院搬到了家门口,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更有“医”靠,“近”享教育。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院、山南市中医院、春分中学等拔地而起。淮南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支持城市,医疗与教育资源更加均衡。

城市更新,带我们与过去告别,与新生活握手。

那些正在发生的改变,无论你看得见还是看不见,都在延续着烟火的气息、人情的味道、创新的基因,以及那些勇立潮头的精神。这座城市,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每一个明天。

★文旅融合:融,美美与共!

淮南的文旅叙事远不止于《六姊妹》的镜头语言,早已突破影视取景地的场景复刻,这座被绵厚历史、工业遗存、山水风光浸润的城市正以“时空折叠”的独特叙事,展开文旅融合的立体画卷。

当游客在千人豆腐宴席间品味“菽水之道”,在楚文化数字馆触摸全息投影的青铜鼎,在废弃矿区改造的露营基地仰望星空——他们邂逅的,是中华文明演进的鲜活现场,是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城市诗学,更是文旅融合创新的“淮南范式”。

一声“鼎”好,点燃了探究八百年楚国遗风的热情。我们见证着武王墩跨越两千多年的岁月长河,向新而生——这座迄今规模最大的楚国王级墓葬,位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国内十大考古新闻第二位,成为淮南历史文化的璀璨名片。

一碗香辣牛肉汤,香迷糊了来淮南的旅人。日常三餐与四季更迭,有滋有味有清欢。去年9月18日,“橘生南”淮南牛肉汤登陆中央电视台,作为安徽特色美食向全世界推介,连演员陆毅也忍不住在抖音上点赞称绝。

我们揽浩浩古城,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真意。寿县城墙的对联、全国赛龙舟的热闹场景,无不展现着淮南的文化底蕴。千人共品淮南豆腐的盛况,更是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让这座古城焕发新的活力。

我们惊艳于非遗之美,也看到热爱可抵岁月漫长。非遗工坊的剪纸在玻璃幕墙上投下楚韵剪影,豆腐冰淇淋店前排起Z世代的打卡长龙,战国编钟纹样化作潮流卫衣的时尚符号。这种古今对话的美学张力,让淮南被授予“二十四节气之城”称号,并入选全国小长假最热门的“50个小城”之一。

我们把古韵穿在身上,也以悦己的姿态面对生活。在山南春申里文化街区商铺进驻签约率达85%,首批开业商户82家,带动就业超3000人,展现的是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

年光来去中,我们把一个个文旅融合的瞬间,化成万千滋味,丰盈了岁月,温润了时光。

★生态修复:护,执笔青绿!

“追《六姊妹》打卡淮南,才发现蓝色可以是天空、是水流、是生命,也可以是矿坑。”网友伊凡所感叹的是经自然沉淀后的天目湖。

镜头下的淮南正以生态革命颠覆“煤城”标签。曾经的沉陷区化为湿地公园,它将黑色记忆炼成绿色诗行。

每一帧,质感,意犹未尽……

直面短板弱项的现实考量,污染防治攻坚战刷新“生态颜值”,看那“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水晶蓝,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和优良天数比例稳居皖北首位;

瞰那“翩翩起舞穿云霓”的梦幻白,天空纯净得让人心醉;

观那“碧波荡漾涟漪起”的生态绿,国控、省控断面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

顾那“林间鸟语草木跻”的纯粹青,废弃矿山生态修复1.46万亩,人工造林8700亩,绿意盎然;

还有那“庭清径洁童翁乐”的温暖橙,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居全省首位,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治理项目更是入选全国示范。

目之所及,一幅幅生态淮南的“多巴胺画卷”正徐徐展开。

困境倒逼转型,治理赋能新生。

曾经的“生态欠账”如今转化为“生态红利”,利用沉陷区水面约2.3万亩建设光伏电站,装机容量约71万千瓦。

丁集采煤沉陷区上,眺眼一看,就是“格雷风”的风光无限——这里是安徽省十大低碳应用场景之一,也是省内单体容量最大的“光伏+采煤沉陷区治理”示范项目。

春申湖生态湿地公园里,随手一拍,就是“美拉德风”的绝美大片,占地10745亩,是市民打卡的热门地。

而在顾桥采煤沉陷区边,抬头一望,就是“森系风”的生机呈现——全国首次试验的水面种植浮床水稻在这里获得成功,亩产高达980斤,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执笔青绿,净美善治;山川相缪,绿意满城。淮南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中安联合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淮南经开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淮南高新区入围省首批零碳产业园区筹建名单,毛集实验区更是获评省级绿色低碳试点城市。

喜欢时代剧,因为时光,因为怀念,因为放不下,还因为幸福与遗憾。

生活在淮南这座城市的我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缔造者。

我们目睹过它的辉煌与荣光,那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丰碑;

经历过它的沉浮与迷茫,那是命运与选择的深刻对话;

亦欣喜于它的重振与崛起,那是时间与意志的永恒博弈。

曾经的煤都,象征着工业文明的厚重与力量;

如今的“网红”,则折射出信息时代的轻盈与多元。

《六姊妹》的热潮终会退去,我们该留下什么?

答案或许藏在某个细雨蒙蒙的清晨:

老矿区改造的煤炭记忆馆内,中学生正用VR设备重现父辈井下作业的场景;

九龙岗小镇外墙的剧照海报下,新增了本地作家撰写的煤炭史诗选段;

而那棵被万人合影的“剧中柿子树”,枝桠间除了许愿笺,更多了记录工业往事的小卡片在风中沙沙作响……

这座城市早已参透:真正的破圈从不是追逐流量,而是让每个慕名而来的探寻者,都能在齿轮与炊烟的交织中,触摸到那始终炽热的城市心跳。它把辉煌铸成锚,把迷茫炼成帆,在跌宕起伏的惊涛中,永远保持着坚韧向上的姿态:根系缠绕着大地的记忆,枝桠却永远向星空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