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张女士正陪着孩子在小区里玩耍,突然孩子不小心从滑梯上重重摔下,手臂鲜血直流,送往医院后医生告知需要进行手术缝合。而张女士看到孩子被送进手术室时不禁担忧紧张,自身对手术室治疗的了解也不多,脑海中浮现各种问题:手术室里的环境安全吗?医生和护士是怎么工作的?很多人面对类似的情况也容易和张女士有一样的心情,所以了解一些手术室小知识,或许能让我们在面对这些情况时,多一份安心。
手术室是用来进行抢救和手术的重要场所,是一家医院十分关键的技术部门,对医护人员的临床技术要求和专业知识储备要求不仅高,而且还必须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所以,手术室的医疗质量大可不必担心,了解一些相关小知识能够让治疗过程更顺利。
一、手术室内通常不穿“白大褂”
人们经常将“白衣天使”作为医护人员的代名词,日常在医院内见到的医护人员同样身穿白色制服,这是因为在视觉上白色更显柔和,面对前来就诊的患者不宜产生神经刺激。但手术室内的医护人员却需要穿绿色制服,这是因为随着手术时间的逐渐延长,医护人员的眼睛对于“红色”的分辨能力会逐渐减弱,产生“过饱和”情况导致无法准确分辨不同深浅红色的区别,容易增加操作失误风险。而绿色是红色的相对色,在手术过程中时不时借助绿色手术衣刷新视觉对红色的印象,可以减少手术医生的视觉偏差,减少疲劳,而且将绿色穿在身上更方便,不会影响注意力进而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而且血液不慎沾染到绿色手术衣上会呈现为黑色,这种低调的色彩变化不会对医护人员造成强烈的视觉刺激。
二、手术室是个无菌又智能的“小宇宙”
手术室是一所医院中最“特殊”的地方,类似于被单独隔离、打造的“无菌小宇宙”,在此处工作的医护人员不仅穿着和临床不一样,而且环境条件常年保持在规定范围内,即温度维持22-25℃、湿度维持40%-60%。此手术室环境并不是随意设定的,而是根据细菌滋生的不利条件进行的相应调整,在日常的手术室消毒清洁工作上添加了一道隐形又不容忽视的“防护服”,最大程度的保护着手术室的无菌条件,降低患者术中感染风险,从而确保患者能在舒适又安全的环境中接受治疗。另外,进入手术室我们还能看到各种精密、大型的高科技医疗设备,包括将手术部位照映的没有一丝阴影的“无影灯”;精确把控用药剂量和麻醉深度的“麻醉机”;能够过滤人手本身的震颤的“机械臂”;能根据手术需求灵活变换姿势的“手术床”等等,智能又有序的配合支撑着手术的顺利进行。
三、做好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基石”
术前准备对手术室治疗而言,类似于高楼搭建前的基石准备,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将各种术中风险降到最低,维护手术的顺利进行。医护人员除了会对患者进行综合的“身体扫描”,还会仔细询问病史、安排检查,进入手术室后再次核对个人信息和检查结果,检查准备用物是否齐全,确定手术方案的适配性和可行性。而患者也有自己的任务,包括术前6-12小时的禁食禁水,这是为了确保进入手术室前胃内无残留食物,避免出现呕吐、误吸的情况,就像给胃肠道系统按下“暂停键”,确保手术安全。还有建立足够的静脉通道,通常会选择刺入留置针给身体接上了一条“生命补给线”,方便术中给药、输液。按照术式类型和患者情况选择性提供局部麻醉、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等,一切准备就绪待麻醉起效,手术正式拉开帷幕。
四、术中使用麻醉药物不会变“傻”
很多人担心麻醉药物会影响神经和智力,今后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其实完全不必担心,麻醉药物只是暂时让患者的神经信号传不了,这样手术时就不疼也没意识,手术完药物会在身体里慢慢代谢从而消失,神经功能也就恢复正常了,不会把大脑神经细胞弄坏,不会影响智力。有专业的麻醉医生在手术室为患者保驾护航,时刻观察患者的术中情况,只要术前真实告知用药史、过敏史、身体状况即可。而且经长期的医疗实践证明,在专业人士的正确使用下,麻醉药物不会对记忆能力有任何影响。而手术室中麻醉风险主要与患者自身条件、基础疾病及所接受的手术有关,只有密切配合工作才能降到最低,一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是常见现象不必过于恐慌。
了解这些手术室小知识,不仅能让我们更清晰的认识手术过程,也能帮助大家在面对手术时,减少恐惧和迷茫,以更从容的心态迎接治疗,重获健康。
(作者单位系马鞍山市人民医院)